52岁的赵女士最近半月来感到乏力,浑身没劲,而且身体和脸色都开始发黄,很明显,这让还没有退休的她很是惶恐,原来自己真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黄脸婆”了。虽然脸色不好,但是也还可以忍受,最不能忍受的是,她的身体也开始出现问题,浑身发痒,痒得根本就睡不着觉,还有点恶心、不爱吃饭,就算是只喝点水,也会觉得腹部胀满。
后来浑身黄的更严重,肉眼可见的黄色,孩子看到了也都大吃一惊,认为这肯定是病理性的了,不是在外面阳光下被晒的这么简单。于是,医院进行了检查。医院检查:巩膜黄染,肝可触及,血查:黄疸指数单位,总胆红质12毫克%,谷丙转氨酶单位,麝浊15单位,麝絮(+++),白蛋白4.2克%,球蛋白2.8克%。西医诊断: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
但是由于工作原因,医院进行治疗,于是转向中医寻求帮助。广慈中医查看了她的舌象:舌苔白腻根黄。脉象:弦滑。于是辨证为湿热中阻,瘀热发黄,也就是阳黄。采取的治疗方法,以清热利湿,芳化活血退黄为主。在药材的选择上,重用了茵陈,一副药用了90克茵陈,但是经过了精准合理的药材配伍之后,发挥了很理想的治疗效果,只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黄疸完全消退,医院复查:总胆红质0.3毫克%,谷丙转氨酶16.4单位,麝浊2单位,麝絮(-),临床近期痊愈。
就连患者本人也都感到惊喜,怎么会这么快就有了这么好的效果呢?广慈中医解释道,西医将这个症状诊断为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辨证属于湿热中阻,瘀热发黄。因为发病急,黄色鲜明,所以这是阳黄。患者除湿热中阻的一般症状外,还有舌苔白膩,无发热、便干等症,属于湿热之中,湿盛于热。又因见有恶心、纳呆、腹胀,所以病位偏于中上二焦。明确了疾病,治疗方法就好选择了,因其湿热黄疸较重,所以清热利湿之药茵陈用90克之多,使湿热之邪下利而有出路。
其实自古以来,茵陈就是治疗黄疸的中药药材,这里面还有一个民间的故事:当年华佗行医江湖,一日采药归来,遇到一位挖野菜的中年农夫,面孔水肿,肌肤发黄,拄拐而行,步履蹒跚。华佗一看就知道他患有严重的黄疸症,华佗可怜农夫,为他免费诊脉,还说:“你患这严重的病,数月内必死,还是用点药会好一点。”农夫说:“我连吃的都没有,哪有钱看病?听天由命吧!”
但是半年后,华佗又巧遇这位农夫,发现他的黄疸没了,身体还很健康,舌苔稍泛红润,华佗诧异不已,连忙询问他服了什么药,农夫说:“当时没有粮食,我就吃了几个月的野菜,如今感到腿脚有点力气了,我连拐杖也扔了。”于是,华佗推测农夫所食的野菜中必有治黄疸的草药,他和弟子,经过三年的时间,尝遍春夏两季的野菜草头,终于找到了茵陈,而且他们不仅发现了茵陈可治黄疸病,还发现它的季节性特别强,只有3月、4月的茵陈嫩叶有明显的疗效,其他月份的茵陈药性极差,所以,民间歌谣说:三月茵陈四月篙,传于后世且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