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
原文: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组成: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解析
本条论述谷疸湿热俱盛的证治。谷疸属胃热脾湿为病,由于湿热交蒸、营卫不和,故恶寒发热。但这里的寒热并非表证。湿热内蕴,脾胃清浊升降失常,所以食欲减退。假如勉强进食,食入不化,反而助湿生热、湿热不能下行而上冲,所以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这种病情往往有一个郁蒸过程,所以说“久久发黄为谷疽”。
谷疸多由湿热蕴结引起,故治疗用茵陈蒿汤清泄湿热为主。方中茵陈蒿清热利湿,栀子清三焦而利水道、大黄泄热通便退黄。三药合用,使瘀热湿浊从小便排泄。徐灵胎曰:"先煮茵陈则黄从小便去。此秘法也,故方后云溺如皂角汁状……黄从小便去也。”
方义
(1)茵陈蒿汤证的主要症状。结合本篇第2条原文,除有寒热不食、食则头眩、心胸不安外、应有腹满、小便不利、大便秘结或不爽等,其发黄特点为鲜明如橘子色。结合《伤寒论》第条,尚可见汗出不透。(2)从“久久发黄”可以看出,湿热发黄有一个郁蒸的过程,如及时清热利湿,可避免黄疸的发生,此属治未病。(3)关于茵陈蒿汤的作用,有谓开郁解热,非攻里也;有谓此方利下,使湿从大小二便而出。根据此方三味药均属苦寒,茵陈之量三倍于大黄可知,该方主要不是攻下,而是清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故方后云“尿如皂角汁状”“黄从小便去也”。(4)本方先煮茵陈蒿、后入栀子、大黄的煎药方法,有利于提高疗效。值得重视。(5)将本条的“食即头眩”与第2条的“食即为满”、第3条的“饱则发烦头眩”相联系。可知黄疸病人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不能勉强进食。医案
张某,男,32岁,工人。于年7月25日就诊。患者1周前全身不适,初起发冷发热。曾服治感冒成药,发热减轻,但仍食欲不振,恶心欲吐,厌油腻,神疲无力、皮肤发黄,小便黄赤如茶水,大便正常,右肋下疼痛,腹部胀满。检查;体温37.5℃,血压16.6/11.3kPa.巩膜及全身皮肤黄染、腹软,肝肋缘下2cm,质软,触痛(+)、脾(-)。化验:麝香草酚浊度5U、谷内转氨酶U、凡登白试验呈双相反应,黄疸指数44U。诊断:急性黄疽性肝炎。辨证与治疗:初诊,黄疸色鲜明,面目一身俱黄,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此系湿热蕴结所致,治宜清热祛湿,利疸除黄,以茵陈蒿汤加减。茵陈45g,山栀10g,大黄10g,板蓝根30g,茯苓15g,水煎服。二诊(8月2日):上方服5剂,恶心消失,食欲略有增加,体温37.1℃,其他症状无明显变化,仍守原意。原方加丹参15g。三诊(8月25日):上方共服12剂,黄疽基本消退、肋痛亦除,但肝区有沉重感,食欲欠佳,腹胀依然,大便溏薄。体温36.5℃,肝肋缘下可触及1cm。化验:麝香草酚浊度4U,谷丙转氨酶U、黄疽指数5U。内热基本得清,腹胀、纳呆、便溏乃脾为湿困,运化失职使然,治宜健脾利湿。孩儿参15g,白术9g,茯苓12g,猪苓9g,木香4.5g,砂仁6g(后下)、大腹皮9g,陈皮6g,六一散12g(冲)。水煎服。上方连服8剂、大便成形、食欲增加、腹胀消失。原方略为加减、以资巩固。6剂后身体恢复。照常工作。(河北新医大学,中医医案80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