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这一词,在中医和西医的范围内,是有一定的不同的。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导致了中西医在治疗黄疸的途径上,有很大的区别。第一个不同,是概念上的不同。西医认为,黄疸是指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巩膜、皮肤、黏膜及其他组织出现黄染的现象。而中医所谓黄疸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不论何种原因所引起的发黄均可包括在内。如湿热发黄、寒湿发黄、外感发黄、火劫发黄、燥结发黄以及虚黄等等。第二个不同,诊断的方式不同。西医以血清总胆红素为指标,其中还分为隐性黄疸和显性黄疸。西医认为,正常血清总胆红素为1.7~17.1μmol/L(0.1~1mg/dl)。隐性黄疸的胆红素在17.1~34.2μmol/L(1~2mg/dl),临床不易察觉,当血胆红素34.2μmol/L(2mg/dl)时,会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也就是显性黄疸。中医将黄疸分为阳黄与阴黄两大类,认为黄疸是肝胆疏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所致。根据“身目发黄”的共性,区分为阴、阳两大证类的特殊性。广慈中医从大量所经治的病例中总结出,阳黄居多而阴黄较少,同时,也体会到两者有相互转化的趋势。第三个不同,在治疗方法上,中西医就有明显不同的。西医在治疗上,多采用输液补充电解质、维生素、营养等支持治疗,予以消炎或者给于糖皮质激素等辅助治疗,再严重的,就要切除脾脏、肝脏,更换人工脏器。这无疑是对身体极大的消耗。早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就提到:“湿热相薄…民病黄瘅(疸)。”概括地说明了黄疸的病因病理,并涉及到足以影响黄疸发生的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的特点和相关的因素。诸如潮湿多雨的季节和地区,易于聚湿生热,或饮食不节(不洁),过饮酒茶易病于蕴湿,或暴怒气郁,七情所伤,肝气郁滞失于疏泄,横逆犯脾,湿热蕴蓄,即所谓“气郁則湿郁,湿郁则热郁。”湿热相薄即可发生黄疸。因此,在治疗上,中医主张辨证治疗,根据病人所在的地域、平日的饮食、身体的状况,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广慈中医根据临床体征综合病因、病位的分析,基本上可以概括为:①热盛于湿偏于中上二焦;②湿盛于热偏于中上二焦;③湿热偏于中下二焦;④湿热并重弥漫三焦等四种证型。这样既掌握了黄疸普遍性,又能抓住其特殊性。若为热盛于湿偏于中上二焦,则清热利湿之中重点清热,而且宣化畅中使之从中上二焦化散;若湿盛于热又当重点利湿。若湿热偏于中下二焦,则畅中通利使湿热宣化于中焦,且从下焦泄利。若湿热并重弥漫三焦,则开发三焦清热祛湿并重,这样湿热毒邪才能迅速祛除邪去则正复,以免迁延复发,留有后患。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中医和西医范围内的黄疸区别有3点,第3点
发布时间:2021-8-24 13:53:21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