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嘉宾:医院新生儿科主任张志明
案例:
小孙子快要出满月了,目前白白胖胖、能吃能睡非常可爱,可是他在半月前,皮肤黄疸很重,整个身子都变黄了,把我们急坏了,于是我们就抱着他到了咱们医院儿科门诊,经大夫看了后告诉我们说:孩子可能是母乳性黄疸,暂不需要抽血化验,嘱咐我们先停3-4天母乳,暂时喂奶粉,再来复查。结果,等到第4天,孩子的黄疸真的明显消退了,我们抱过去复查,医生看后说:目前可以诊断是母乳性黄疸,回去后可以放心喂母乳了。结果真的就像医生说的那样,也没吃什么药物,没过几天孩子的黄疸就真的退了,只花了几元挂号费,孩子也没遭罪,我们真的太高兴了!也借此机会谢谢你们!
张教授:我也真替这位大姐感到高兴,孩子的黄疸虽然比较重,但由于得到了医生的正确判断和指导,黄疸很快消退,没走什么弯路。母乳性黄疸是病理性黄疸中少有的暂时不需要特殊处理的一种,只要孩子精神及吃奶等身体状况良好,可暂不需要抽血化验及治疗,可以用“无创性经皮测胆仪”测定一下,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先停3-4天母乳,暂时喂奶粉,医院复查。如果这时黄疸消退不明显或加重,就应该化验肝功能,以进一步排除其它疾病因素。目前,对于母乳性黄疸还没有一种特异的检查方法来诊断,需要靠医生的临床经验来大致判断。如果不是母乳性黄疸,就应该采取积极的诊疗措施,以免延误病情!
主持人:张教授,我还是有些不明白和担心,为什么母乳性黄疸就可以暂时不需要特殊处理呢?
回答这个问题就有点难度了。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大家做个解释:一方面,母乳性黄疸多是由于“肠肝循环增加”造成的,母乳中有一种特殊的生物酶,叫做葡萄糖醛酸苷酶,这种酶能够把从胆道排入肠道的结合胆红素还原,被肠粘膜重新回吸收入血,大家请看图片
然而,这个过程是一个缓慢叠加的过程,一般来说胆红素要在血中达到较高的程度,一般要经过一周以上。另一方面,足月儿的“血脑屏障”在没有其他病理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于出生一周后已经发育成熟,高浓度的胆红素一般不会再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因此不会引起胆红素脑病,即所谓的“核黄疸”。只要不发生这种核黄疸,高浓度的胆红素在一定时间内对其它器官没有太大危害,所以说母乳性黄疸可以暂时不需要特殊处理。
8.(继续与现场观众互动,解答问题)张教授您好!刚才听您讲到的“核黄疸”,我以前就听说过,我们小区有个孩子在十几年前就得过核黄疸这个病,至今瘫痪在床,据说没有好办法。这个病为什么这么可怕呢?
好的,这位大姐提出的问题的确需要我们去 要说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大家首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血脑屏障”,这个名词我们在前面已经反复提到过。“血脑屏障”是指脑毛细血管阻止某些物质(多半是有害的)由血液进入脑组织的一种结构。大家请看幻灯片,幻灯片中显示的就是“血脑屏障”的大致结构——大脑毛细血管壁由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及一层薄薄的基膜构成,星形胶质细胞的脚板包绕在周围,共同构成了“血脑屏障”。血液中多种溶质从脑毛细血管进入脑组织,有难有易;有些很快通过,有些较慢,有些则完全不能通过。这种结构可使脑组织少受甚至不受循环血液中有害物质的损害,从而保持脑组织内环境的基本稳定,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生理状态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然而在出生后1周内,“血脑屏障”还没有发育成熟,在病理情况下,譬如:严重感染、缺氧酸中毒等,会造成“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进一步增加,胆红素会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这张图片显示的就是胆红素浸染到神经核的一张病理切片,可以看到神经核部位被染成了黄色,形象的称其为核黄疸。
新生儿一旦出现了核黄疸,就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这种胆红素是亲脂性的,一旦与脑细胞结合,就会阻断脑细胞的代谢,造成脑细胞死亡,使患儿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大家请看几张图片:
主持人:这些图片看的真让人揪心!
张教授:是的,所以说核黄疸这个病是非常可怕的!概括起来发生核黄疸的危险因素有三点:
①生后一周内②血中胆红素浓度超过umol/l③病理状态下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所以刚出生的新生儿胆红素浓度超过umol/l是非常危险的!
9.主持人:通过张志明教授的讲解,当患儿出现病理性黄疸时家长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否则,一旦引起核黄疸就追悔莫及了!
张教授:是的。大家一定要正确对待病理性黄疸,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患于未然!
前面主持人曾提到,对黄疸新生儿为什么要用蓝光来照呢?从目前一些治疗进展来看,光疗没有绝对的禁忌症,并且光疗是最安全、最经济、相对快速的一种治疗方法。这种疗法可以使胆红素不再通过肝脏进行代谢,而是在光波的照射下,胆红素分子结构发生变化,由原来的亲脂性变为无色的亲水性物质,由尿液排出体外。
10.(现场观众)张教授,我听说当孩子出现黄疸后,可以在家多喝葡萄糖水,多晒太阳就行,上网查也是这么说,您看对吗?
我也注意到了,许多家长在这么做,但有些做法缺乏理论依据,甚至对孩子是有害的。譬如说:胆红素排泄主要是从粪便中排泄的,在非光照条件下,胆红素是不溶于水的,不能经尿液排泄;只有当肝胆出现问题或者肠肝循环增加时,才会有少量结合胆红素经尿液排出,这也是发生这些疾病时尿色加深的原因。添加葡萄糖更没有理论依据,甚至当大量葡萄糖水摄入后,由于血糖升高,会抑制孩子的食欲,吃奶减少,肠蠕动减慢,不利于胆红素排出。至于晒太阳是有道理的,但要注意环境温度,注意保护好孩子的眼睛以及紫外线灼伤皮肤。因此,建议当您的小宝宝出现黄疸时,医院,找有经验的儿科医生诊治。
11.(现场观众)张教授,前期我的孩子黄疸迟迟不退,到防疫站打疫苗,去了几次人家都不给打,难道孩子有黄疸就一定不能打疫苗吗?
张教授:对这个问题我想说几句,首先,防疫部门是从对患儿的安全角度出发,做了一定的内部规定,我们不能去随便干涉。如果孩子的黄疸只是一种生理性黄疸,或者是母乳性黄疸,实际上就是一个健康的孩子,接种疫苗应该没有什么影响,当然在不除外病理因素的情况下,接种疫苗还应该慎重!
12.主持人:谢谢张志明教授!通过张教授对新生儿黄疸相关的讲解,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只要我们提高对病理性黄疸的正确认识,就可以少走弯路,避免核黄疸悲剧的发生!再次感谢张教授,胜利健康讲堂,健康你我同行,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