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我想写这篇文章的是一位焦虑的妈妈
她从-6-9到-6-27
一直深陷在“母乳性黄疸”的焦虑之中
久久难以自拔
……
(以下图片可快速浏览而过)
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其实是分为两种情况,即“母乳喂养不足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
“母乳喂养不足性黄疸”大多发生在生后1周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生后早期喂养不足→肠蠕动不足→胎便排出不及时→胆红素排出延迟、重吸收增加→黄疸。由于发生时间与生理性黄疸重合,所以这种类型的黄疸往往不会被单独诊断。
“母乳性黄疸”——这一种才是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母乳性黄疸”。通常在生后1-2周出现。这类宝宝的胆红素数值不会特别高,但是持续时间很长,有的甚至要在生后2-3个月才能完全消退。目前世界上主流观点认为可能与母乳中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代谢有关,也可能和基因的多态性有关,但都没有得到完全地证实。这类型的宝宝通常喂养都很好,生长发育、大小便情况也不错。
“母乳喂养不足性黄疸”的特点
或称为“母乳喂养性黄疸”“早发性母乳性黄疸”。
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主要原因:妈妈泌乳不足或新生儿吸吮能力较差导致的母乳摄入不足。主要参考以下表现:
体重:包括生理性体重下降的程度。如果生理性体重下降超过出生体重的7%,生后7天仍未恢复出生体重,或日后平均体重增长不足30g/天,提示新生儿母乳摄入不足。
胎粪排出情况:摄入奶量充足的新生儿一般在生后3-4d排完胎粪,大便颜色由黑绿转为黄色,以后每日排便3-5次。如果胎粪排出延迟,或日后排便过少,提示母乳摄入不足。
小便排出情况:包括小便的次数、量和颜色。生后3天内小便少于4-6次/天,生后3天后少于10次/天,提示早期母乳量摄入不足。
“母乳性黄疸”的特点
或称为“晚发性母乳性黄疸”。
因为发病机制并没有完全证实,所以母乳性黄疸目前并没有确诊的方法,只能由医生综合分析宝宝的日龄、胆红素值、黄疸出现的时间、变化的规律、宝宝的精神状况、吃奶情况、大小便情况、妈妈孕期情况、宝宝的疾病情况等等多方面因素来判断。
我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