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身体某处出现了不舒服的时候,我们往往想要尽快对其做出一个明确的诊断。但这个可不能单靠猜想,若没有专业的医学背景,普通感冒和流感其实我们也难以区分,更别说其他需要各项检查检验的复杂疾病了。但其实也有一些疾病,单凭它的临床表现,即使是普通人也能够做出大致的诊断,比如黄疸。何为黄疸,追溯到几千年前,早在《黄帝内经》中便对其进行了阐述:“身痛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我们便称其为黄疸。而在现代医学的研究下,黄疸逐渐成为了一种体征,并且可以在许多消化系统疾病中见到。但在中医理论中,黄疸仍然是一种独立疾病。医圣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设立了黄疸病脉证并治以专门阐明黄疸的病因病机及其具体方药论治。“脾色必黄,瘀热以行”,“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张仲景认为黄疸之病因可有湿热或寒湿,但其基本则不离湿。而对此,清代御医黄元御也有他自己的理解:“黄疸者,土湿而感风邪也。”人之腠理疏通,皮毛通畅,则体内之湿气可得以外排。但若是感受风邪,卫气闭郁,腠理紧闭,则湿邪不能外达。而脾喜燥恶湿,湿易犯脾,脾土被湿所遏阻,脾气郁闭,反犯之于肝。肝脾同病,水谷不化,淤积成热,熏于皮肤则发于周身泛黄。因此,中医认为黄疸之关键病机在于湿邪,而病位则在肝胆和脾胃。当然,根据具体病机的不同,可分为湿热之阳黄或寒湿之阴黄等。阳黄和阴黄两种常见的黄疸病症在辨证施治方面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先来说说阳黄的辨治方药吧。医圣张仲景有一方,名唤茵陈五苓散。茵陈五苓散原出自于《金匮要略》,但黄元御也对其进行了剂量调整:白术、泽泻、猪苓、茯苓、泽泻等分为散,每用五钱。方中茵陈可利胆退黄,历来即为治疗黄疸之要药。泽泻即可泻热,又能利水渗湿;茯苓、猪苓则功善利水渗湿;白术燥湿,合茯苓还可健脾以安脾土。诸药配伍,构成清热利湿退黄之功。茵陈五苓散作为治疗黄疸之常用方,适用于阳黄之湿重于热证。症见身目俱黄但未十分鲜明,同时伴随胸脘痞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稀溏等湿犯脾胃之症。虽然现在在西医看来,黄疸只是作为一种体征的出现,关键还需要寻找原发疾病。但实际上在处理黄疸这一症状或是疾病时,我们的中药仍有着很大优势,茵陈五苓散也不失为一个优秀的方子,医圣张仲景、乾隆御医黄元御都爱用。
湿热熏蒸引起的黄疸发作,不妨用这个配方,
发布时间:2020-8-24 19:18:10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