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新生儿的一生常见疾病,但它有很多的类型,在新生儿黄疸中,有一种称为母乳性黄疸,极其容易与其他新生儿黄疸混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新生儿黄疸时间延长了,不但满月时黄疸不退,甚者可达数月。但可以庆幸的是,这种因母乳喂养引起的黄疸一般仅为轻、中度,很少引发核黄疸。母乳性黄疸,顾名思义,是因为婴儿喂养母乳而出现的黄疸。过去认为母乳喂养的婴儿大约只有1%~%可出现母乳性黄疸,但近年来由于此病逐渐被重视,其实际发病率可能远高于此值。母乳性黄疸在病因学上可占新生儿黄疸的8.7%,可为什么喂母乳会造成黄疸呢?现代医学认为有以下两种原因:
肠-肝循环增加
其发生的原因目前认为主要是因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由母乳本身造成,推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母乳中含有孕3α-0β二醇
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含有孕3α-0β二醇,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
.母乳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母乳性黄疸患儿母亲母乳中不饱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对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产生抑制。
3.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高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结合的胆红素再分解,小肠重吸收增加,至肠-肝循环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肠道菌群
研究认为,母乳性黄疸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由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所致,这种学说较为成熟,并得到验证,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在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1.新生儿肠道内β-GD丰富
肠道内β-GD主要来源为母乳新生儿自身也可产生,正常肠道菌群建立后也可产生,但产生较少,β-GD分解结合胆红素,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经小肠再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引起黄疸。
.肠内β-GD活性高
新生儿小肠中β-GD活性高,为成人的10倍。
3.胆红素排泄少
新生儿摄入不足,肠内蠕动减少或开奶延迟,肠道菌群建立晚,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可使结合胆红素排泄减少。
4.胆红素重吸收多
有人发现母乳中有特殊的脂肪酸,胆固醇,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
订阅号文章可在下方留言,您提出的问题我们会一一为大家解答,还请大家动动手北京白癜风治疗一般多少钱南京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