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黄疸 > 黄疸饮食 > 高庄主谈猪病导致贫血黄疸的猪病猪蛔虫

高庄主谈猪病导致贫血黄疸的猪病猪蛔虫

发布时间:2017-10-27 16:01:38   点击数:
导语

猪蛔虫病是由猪蛔虫引起的一种肠道线虫病。主要感染仔猪,分布广泛,感染普遍,对养猪业的危害极为严重。感染本病的仔猪,生长发育不良,增重往往比健康仔猪降低30%左右甚至变成“僵猪”;病情严重者,生长发育停滞,甚至死亡。

症状图

来源:赶猪网-看猪病-对症看病

病原特征

猪蛔虫为黄白色或淡红色的大型线虫。虫体呈中间较粗,两端较细的圆柱状;体表有横纹,体两侧纵线明显。雌虫较大,长20?35厘米,尾端钝圆;雄虫较小,长15?31厘米,尾弯向腹侧。虫卵多为椭圆形,呈棕黄色,卵壳表面凹凸不平。

典型症状

主要见于仔猪,轻度感染时仅有轻微的湿咳、消痩、贫血等。感染严重时,病猪呼吸困难,常伴发声音低沉而粗厉的咳嗽,流涎、呕吐等。当发生蛔虫性肠梗阻时,可出现不同的腹痛症状;蛔虫进入胆管时,可引起胆管阻塞。病猪有剧烈的腹痛、腹泻和黄疸等症状。剖检见蛔虫主要位于小肠,严重感染时常可从肠浆膜面看到肠腔内有大量蛔虫缠绕成麻花状,并可造成小肠腔阻塞,切开肠管见大量蛔虫蠕出。感染时间较久时,肠管内的蛔虫个体较大,均为性成熟型蛔虫。大量幼虫穿行肝脏或死于肝内可引起肝实质损伤和间质性肝炎,形成“乳斑肝,严重的间质性增生可导致肝脏发生乳斑肝性硬变。蛔虫在肺内移行和发育时,可引起急性肺出血或弥漫性点状出血。

诊断要点

幼虫移行期诊断较难,可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上爆发性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综合分析。成虫期诊断主要是检查虫卵,检出虫卵有2种方法:一为直接涂片检查法,主要用于重度感染;二是饱和盐水浮集法,用于轻度感染,在涂片中可检出不同发育阶段的虫卵。一般情况下,当1克粪便中虫卵数达到个时,即可确诊为蛔虫病。

防治措施

治疗本病时,一般根据病猪健康状况釆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药物驱虫、改善饲养管理、防止再感染等。对于有较严重胃肠疾患或明显消痩贫血的病猪,应在应用驱虫药之前,先进行对症治疗。用于治疗蛔虫病的有效药物较多,常用的药物有敌百虫、枸酸哌嗪、磷酸哌嗪、噻苯唑、噻咪唑、噻咪啶、丙硫咪唑和伊维菌素等,一般按用药剂量混入少量饲料中一次喂给。如精制敌百虫的用法是:按每千克体重0.1克,总量不超过10克,溶解后均匀拌入饲料内,一次喂服。哌嗪化合物常用的有枸橼酸哌嗪和磷酸哌嗪,按每千克体重0.2?0.25克,用水化开,混入饲料内,使猪自由釆食。另外,也可用针剂进行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如5%噻咪唑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10毫克剂量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伊维菌素,按每千克体重0.3毫克,一次皮下注射,均具有较好的驱虫作用。本病的预防,必须釆取综合性措施。未发病的猪场,重点在“防”,要搞好环境卫生,加饲养管理,防止仔猪感染;已发病的猪场,重点在“净”,即要净化猪场,消灭病猪和带虫猪,建立无虫猪场。另外,还需注意妊娠母猪产前、产后的管理。对暴发本病的猪场,应进行紧急预防。立即将病猪和无病猪,成猪和仔猪分离饲养,并用上述治疗药物进行治疗和药物预防。发生蛔虫病后的猪场,每年应进行2次全群驱虫,并于春末或秋初深翻猪舍周围的土壤,或铲除一层表土,换上新土,并用生石灰消毒;对2?6月龄的仔猪,在断乳时驱虫一次,以后间隔1.5?2个月再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

鉴别诊断

猪蛔虫病的流行很广,一般在饲料管理较差的猪场,均有本病的发生;尤以3~5月龄的仔猪最易大量感染猪蛔虫,常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甚至发生死亡。其主要原因是:第一,蛔虫生活史简单;第二,蛔虫繁殖力强,产卵数量多,每一条雌虫每天平均可产卵10万~20万个;第三,虫卵对各种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虫卵具有4层卵膜,可保护胚胎不受外界各种化学物质的侵蚀,保持内部湿度和阻止紫外线的照射,加之虫卵的发育在卵壳内进行,使幼虫受到卵壳的保护。因此,虫卵在外界环境中长期存活,大大增加了感染性幼虫在自然界的积累。有人报道,猪蛔虫能在疏松湿润的耕地或园土中生存长达3~5年。虫卵还具有黏性,容易借助粪甲虫、鞋靴等传播。

[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那家比较好
专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shizhile.com/hdys/1102.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