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黄疸 > 黄疸护理 > 科普患乙型病毒性肝炎后出现黄疸意味着

科普患乙型病毒性肝炎后出现黄疸意味着

发布时间:2017-8-6 8:20:56   点击数:

乙型病毒性肝炎即人们常说的乙肝,是我国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提到乙肝,人们常常会联想到传染性,转氨酶升高等,而且绝大部分患者会把转氨酶的高酶外高低作为衡量疾病严重程度的最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

但是,事实上,乙肝对肝脏的影响决不仅仅限于转氨酶,也不能仅凭转氨酶的高低来评判肝脏疾病的严重性。今天我们所提到的黄疸,就是反映肝脏损伤的另一重要临床表现

黄疸是胆红素升高所致

黄疸是一种由于血液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液中胆红素浓度不超过1mg/dl(17.1μmol/l),当血液的胆红素浓度超过17.1umol/1时,我们就称之为黄疸,但是,在胆红素浓度处于17.1-34.2μmol/1时,皮肤黏膜及巩膜的黄染不明显,这种情况称之为“隐性黄疸”。

当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1时,临床可以观察到皮肤巩膜黄染,胆红素浓度越高,皮肤、巩膜的黄染越明显,重度黄疸时甚至可能出现皮肤黑绿色。此外,根据引起黄疸的原因不同,患者还可能会有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甚至呈白陶土色、皮肤瘙痒等,也可以伴有乏力、胃口差、腰背酸痛等表现。

黄疸时意味着病情加重

乙肝时,由于乙肝病毒的作用及免疫损伤,肝细胞不同程度受损,若肝细胞损伤轻微,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功能没有严重影响时,血液胆红素水平一般维持在正常水平;当肝细胞受损严重时,肝细胞大量变性、坏死,致使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发生障碍。

故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而部分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继续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使其转变为结合胆红素,但其中一部分结合胆红素未能排泌于毛细胆管中,而是经坏死的肝细胞间隙反流入肝淋巴液与血液中。

或因细胞变性、肿胀、汇管区炎性病变以及毛细胆管、小胆管内胆栓形成,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结果造成结合胆红素经小胆管溢出(小胆管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与血液,最终均导致血清中结合胆红素浓度也增高而出现黄疸。

因此,乙肝患者的黄疽多表现为血液非结合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均升高,我们称之为“肝细胞性黄疸”。随着肝脏损伤的加重,血液胆红素水平也继续升高。因此,对于乙肝患者而言,黄疸很可能意味着病情加重,黄疸加深与肝细胞坏死程度相平行。而在肝脏损伤减轻后,黄疽程度也常随之减轻。

综上,乙肝患者的黄疸是肝细胞损伤、胆红素处理能力降低的表现,因此,乙肝患者更应该







































丙酸倍氯米松乳膏
北京治白癜风的费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shizhile.com/hdhl/266.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