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黄疸 > 黄疸预防 > 新生儿黄疸怎么回事如何护理

新生儿黄疸怎么回事如何护理

发布时间:2022-8-30 19:15:27   点击数: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出生28天内),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由于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很多爸爸妈妈在看到刚出生的宝宝出现黄疸症状后,便开始着急不已,担心宝宝健康出现了问题。那么,究竟新生儿黄疸怎么回事呢?

  

  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而重要的症状,尽管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很多,但临床上常见有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和新生儿溶血病三种。由于这三种黄疸的症状轻重和对婴儿的影响不一,必须及时诊断、正确处理。

  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指因其胆红素代谢尚不完善而引起的暂时性黄疸,并不是由于某些病理因素所致。据有关统计资料报道,约80%的新生儿出生后2-3天会出现黄疸,但大部分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在生后10到14天会自行消退。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发生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

  2.母乳性黄疸

  母乳是新生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然而,有的孩子吃了母乳后会出现黄疸,停喂母乳后黄疸便逐渐消失,医学上将这种吃母乳引起的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并不低。其病因与患儿母亲乳汁中含有一种名叫3-2孕烷二醇的激素有关。这种激素能抑制肝脏中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阻碍对胆红素的及时处理,使血液中总胆红素大量增加,再加上新生婴儿肝脏功能发育不完善,酶的合成功能比较有限,不能有效地结合、输送和排泄胆红素,致使全身皮肤和巩膜出现黄疸。

  母乳性黄疸易发于用母乳喂养的顺产足月新生儿。母亲怀孕时,一般无特殊疾病史。黄疸常发生在出生后第一周末,或第二周初。黄疸高峰出现于第二、三周。持续母乳喂养,新生儿的黄疸经4-11周后可自然消退。如果暂停母乳喂养,则黄疸大多在2-4天内迅速减轻,在第6-9天内可完全消失。黄疸患儿的其他方面大多比较正常,生长发育、智力状况可与健康婴儿无异。如停喂母乳几天后再喂母乳,黄疸可再次出现,不过此时出现的黄疸往往是轻度的。

  3.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人胎儿体内引起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造成的一种溶血病。人类的血型系统有26种之多,虽然有多种系统可发生新生儿溶血病,但以A、B、O、Rh血型系统的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最常见。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人的AB()血型系统中,有A型、B型、O型和AB型四种血型。

  Rh血型不合溶血病:人的Rh血型中,共有C,c;D,d;E,e6种抗原,其中D抗原最早发现且抗原性最强,凡具有D抗原者称Rh阳性。我国汉族人群中大多数为Rh阳性。但是,假如母亲为Rh阴性,父亲为Rh阳性,胎儿遗传父亲为Rh阳性时,那么,胎儿的抗原物质也会在怀孕的后期或分娩时进人母体,使母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当母亲下次怀孕时抗体就会通过胎盘进人胎儿体内,就可引起溶血。由于Rh抗体需要经过妊娠或输血产生,所以,母亲若未接受过输血,Rh溶血病一般不会发生在第一胎。

  4.核黄疸

  核黄疸,又称胆红素脑病,是指未结合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脑组织病理性损害的一种疾病,主要见于新生儿,以致病人出现肌张力增高、发热、惊厥、呼吸不规则,严重者可造成死亡。

  新生儿由于溶血等原因,造成体内未结合胆红素(指未和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大量增高,当达到一定浓度(gt;mol/L)时,即可有大量脂溶性的未结合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进人脑组织,使脑细胞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作用发生障碍。脑细胞因能量产生不足而变性坏死,其中以大脑基底神经节、下丘脑及第四脑室底部黄染最明显,故称为核黄疸。

  

  ★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退。

  ★注意观察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宝宝需进行换血疗法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备齐血及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作规程。

(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tfy)

————————

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shizhile.com/hdyf/909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