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无此记载,无黄疸型肝炎,类似中医肝郁气滞之证,黄疽型肝炎,近似中医湿热黄疸,至于慢性肝炎以及肝硬化合并腹水者,相似中医肝郁血淤,癥积鼓胀之类。
中医对肝脏之认识,如内经所谓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可以看出,不论内外因素侵害人体,肝即起而保卫之,使体内有害因索素归于消灭,又因肝属木,肝藏血,肝主疏泄,木喜条达,肝郁则侮脾土,脾者运化人身水谷精微,肝郁则脾滞运化失常,因此肝病则出现以上等等症状。
一、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对肝炎之发病原因,大致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由于外感所引起,如玉机真脏论曰:风者百病之首也,今风寒客于人,可汗而发也。有伤寒汗不能透,风湿在表者有黄疽,表邪不解湿热郁于阳明者,亦有发黄,寒湿在里,郁而不解者,亦可发黄。总之风邪外侵不解,湿热郁而为黄疽病者,亦甚有关。
(二)由于情志不遂,素怀郁怒,肝气郁结,气滞则血淤,势必肝木克土,而致肺气虚弱,运化失调,明张介宾谓阳旺则化水为精,阳衰则气不化为精,而积精为水,水即身中之气血,其为邪为正,总之化与不化耳。气滞血瘀,则水气不行,水邪停留,则气机愈滞遂道阻塞,形成腹水。
(三)、饮食劳倦所致。如饮食不节,饥饱不匀,喜贪生冷,过量饮酒,劳伤过度,营养不良等对肝病之发生,关系亦甚。
以上三种原因,虽然与西医发病原因不同,但在祖国医学中,认为这三种原因,任何一种都损伤肝脏,使肝脏发生病理变化。
二、疾病诊断
肝积病系肝络瘀滞不通,肝体失却柔养,疏泄失职。以右胁痛,或胁下肿块,腹胀纳少及肝瘀征候为主要表现的肝积类疾病。
1、有肝着病史。
2、以右胁痛,或胁下肿块,腹胀纳少及伴有不同程度的瘀血表现,如:舌质暗红,舌边尖有瘀点、舌下静脉曲张,甚或有肌肤甲错、蜘蛛赤缕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异常升高。
4、B超检查发现肝包膜粗糙,回声增密、增粗、增强且分布不均匀,血管走向不清等,或见门脉内径增宽、脾脏增大等;或肝纤维化扫描仪检查提示肝脏硬度增加;或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见纤维组织不同程度的增生。
三、证候诊断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基本症候: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在原有慢性肝脏炎症的中医症候基础上,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瘀血表现,如舌质暗红,舌边尖有瘀点、舌下静脉曲张,甚或有肌肤甲错、蜘蛛赤缕等症候。
(一)、肝胆湿热证
口干苦或口臭、胁胀或痛、纳呆、胃脘胀闷、倦怠乏力、皮肤巩膜黄染、大便黏滞秽臭或干结、舌质红、苔黄腻、或舌边尖有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脉弦数或弦滑数。
(二)、肝郁脾虚证
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善太息,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纳食减少,脘腹痞闷,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大便不实或溏泻。舌质淡有齿痕,苔白,或舌边尖有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脉沉弦。
(三)、肝肾阴虚证
胁肋隐痛,遇劳加重,腰膝酸软,口燥咽干,心中烦热,头晕目眩,失眠多梦,两目干涩。舌质红,苔薄白少津,或舌边尖有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脉弦细数。
(四)、瘀血阻络证
面色黧黑或晦暗,精神疲惫,胁肋胀痛或刺痛,舌质暗红,舌下络脉曲张,舌紫或瘀点、瘀斑,脉弦细或涩等。
四、辩证论治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肝胆湿热证
(1)、治法:清热化湿。
(2)、推荐方药: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子、大黄、黄芩、泽泻、车前子等。
2、肝郁脾虚证
(1)、治法:疏肝健脾。
(2)、推荐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芍药、当归、薄荷、甘草、川芎、白术、茯苓等。
3、肝肾阴虚证
(1)、治法:滋养肝肾。
(2)、推荐方药:一贯煎加减。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等。
4、瘀血阻络证
(1)、治法:活血化瘀,散结通络。
(2)、推荐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桃仁、川芎、丹皮、当归、玄胡、赤芍、香附、红花、枳壳、甘草等。
因本病基本病机为瘀血阻络,均应适当使用“活血化瘀通络”之味。
(二)、辨证选择中成药
1、复方鳖甲软肝片,4片,每日3次,口服。
2、扶正化瘀胶囊,5粒,每日2至3次,口服。
3、亦可选用大黄蛰虫丸、安络化纤丸等目前公认有效的抗肝纤维化药物。
这是分享中医知识;辨证与论治的平台。爱好中医的朋友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