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篇原创文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就在你身旁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今日份心灵鸡汤。
说完了如何跟鲜牛奶“确认眼神”,意外收到这样一个问题:母乳和配方奶,哪个对宝宝的营养更有利?
无独有偶,前一阵分别被几个妈妈、以及妈妈的妈妈们问到类似的问题。所以,今天的推文想就这一点,从问题本身到答案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希望对一部分有类似疑虑的家庭一点点启示。
▍为何会有这样的发问出现?
众所周知,母乳喂养理应是宝宝出生后首选的喂养方式,且最好是不二的喂养方式。无论世界卫生组织、中国营养学会、美国儿科学会及各国母婴相关权威组织,都“强推”纯母乳喂养至宝宝满6月龄,且如果条件许可,继续母乳喂养至宝宝满2周岁,并合理添加辅食。
所以,一个本该不用回答的问题,为何会出现呢?
遂谦分析,可能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部分女性为了避免乳房下垂而不想母乳喂养;
来自上一代或再上一代的某些观点认为:6个月以后的母乳就“没有营养”了;
部分家庭对母乳与配方奶粉的营养区别有一定程度的误解;
部分职场女性在工作与喂养的矛盾面前,计划放弃母乳喂养;
部分哺乳妈妈因客观条件限制无法成功母乳喂养或做不到纯母乳喂养,希望得到知识和心理的双重支持;
其它我没有想到的原因……
就前三个原因,我先跟即将面临喂养方式选择备孕期的家庭再次解释和强调一遍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母乳喂养为何”金不换“?
母乳喂养,是对母婴双方健康最有力的保护伞。母乳喂养,是为宝宝生命早期天营养程序化窗口期营养搭建最理想、也是最有保障的”金银不换“级食物。
诸多证据表明,母乳喂养可以减少儿童成年之后的超重/肥胖和糖尿病患病率,对降低慢性病患病率、促进儿童智力发育以及减少医药开支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嗯,是的,母乳喂养有利于宝宝”更聪明“)。同时,母乳喂养还有益于母亲健康,能减少母亲患卵巢癌和乳腺癌的危险。
对于宝宝而言,母乳真的是一种”神奇“的食物:
1、妈妈泌乳的质与量的循序渐进的变化,是适应新生儿消化吸收及身体需要而产生的,是一个令人吃惊的动态变化过程。每一天、每一周、每个月都不同,完全无法复制。
2、初乳(产后4-5天以内的乳汁)是初生宝宝最珍贵的食物。它的热量、蛋白质(特别是乳清蛋白)含量远高于成熟乳,脂肪和乳糖的含量均低于成熟乳,更符合初生宝宝的消化吸收特点。同时,维生素A、C、D、B2、尼克酸、β—胡萝卜素等维生素,以及钠、氯、镁、铜、铁、锌等无机盐的含量均高于成熟乳。且含有更丰富的免疫球蛋白(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为主)、免疫细胞CD4+T、乳铁蛋白、生长因子(特别是上皮生长因子)、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溶菌酶等。它们可促进宝宝消化道、肝脏及其他组织的上皮细胞迅速生长发育,维持肠道内菌群正常化,促进双歧杆菌增殖,从而实现预防新生儿贫血、减少变态反应的发生风险、预防感染并增强免疫。同时,初乳还能可有效减轻新生儿黄疸症状,帮助软、硬骨组织持续形成、促进细胞增殖、预防皮肤过敏;促进新生儿大脑发育,促进细胞成长和分化;促进皮肤表皮细胞再生及伤口愈合……
3、母乳中的α-乳清蛋白含量高,可以极大程度上预防“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生,所以,医学界强调: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口奶最好可以是母乳。
4、母乳中含有大量益生菌,且妈妈乳头表面及乳腺管内的活菌通过哺乳,会被宝宝摄入并定植在肠道黏膜上,整个过程不仅调整了宝宝的肠道功能,还通过刺激肠壁黏膜上的免疫细胞,调节宝宝的全身免疫——这决不是简单补充益生菌制剂能够完全模拟到位的。不仅如此,母乳中的低聚糖(俗称“益生元”)在进入肠道后,还能作为菌的“食物”,促进这些益生菌的繁殖,为肠道免疫再加一道保险!
就最后一点,我在前些天的推文母乳喂养,一场声势浩大的细菌战中很详细地说过母乳喂养”带菌“的优势,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顾一下……所以,无论怎样,妈妈的乳汁从营养和母婴交流双方面,都一定是优于配方奶粉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当然,也并不存在“6个月以后的母乳就没有营养了”这样的逻辑。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考虑配方奶粉?
这样的思考,有点等同于“既生瑜,何生亮”。
其实,在我过去的一篇推文中(以前的孩子不喝奶粉也很健康,现在的孩子们为何要喝奶粉?),曾经非常认真和深刻地剖析过奶粉的时代特色,以及现代人对其需求度有增无减的原因。
不过呢,今天,我是想换个角度,结合前面分析的六条中的第4和第5条,谈谈为何会有家庭期盼有人可以告诉他们“奶粉也不错”,或者有人可以支持他们给宝宝进行人工喂养。
首先,面对健康问题,或者说医疗问题,我们并不支持“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毕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其客观条件和环境约束的。
再者,人体,从来就不可能如机器一般“程序化”处理,个体差异和思想情感的存在,要求我们在处理与人体相关的所有问题时,一定要根据这个个体的实际情况来调整,且,一定要记住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其实,即便是机器,也存在出厂就有质量问题、和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的,不是吗?不然为何有“售后”部门的存在呢?
所以,纵然母乳喂养有千般万般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们还是会遇到一些无奈和遗憾的状况:
一些妈妈因乳腺炎而暂时不能哺乳;
个别妈妈因先天乳腺问题完全没有能力泌乳;
部分妈妈回归职场后,工作环境或工作性质让她们完全没有条件挤出母乳并合理存储(不过,对于这部分妈妈,我们会建议尽可能寻求帮助,包括职业规划的帮助);
某些疾病因素导致妈妈不能哺乳;
很多妈妈虽然竭尽全力了,就是没有能力成为一名高产的“奶牛”,导致供不应求;
其它原因导致无法纯母乳喂养……
当上述原因阻碍了母乳喂养的成功实施,作为这位母亲的家庭成员、朋友、同事、医护人员,我们应该怎么办?
强迫产不出奶的“奶牛”必须产奶?还是,理智面对无奈,改为配方奶喂养或补充?
宝宝很重要,妈妈也很重要,家庭中的每一个生命都很重要,都需要被平等尊重其作为一个人类的基本权利。
我们接诊的妈妈中,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为了催乳用尽一切办法(包括了科学饮食),然而,奶水就是事与愿违地越来越少,家里人总是埋怨这只“奶牛”不合格、不尽责,动不动就拿“别人家的xxx”跟她比较,最终导致妈妈的产后抑郁加重,宝宝的喂养也成为难题。
还有另一种情况:为了实现母乳喂养到2周岁,妈妈不计代价地”强化“饮食,把自己催成了一个胖子。或者迫于家庭和舆论的压力,完全放弃了曾经深爱的职业、在并不情愿的情况下做了全职主妇,并因此而出现了很多的委屈和压抑、甚至夫妻矛盾、大家庭矛盾……
我不相信一个不快乐的妈妈,可以养育出来一个无忧无虑的下一代。
首先,我们不能低估母子之间的情感纽带——妈妈和宝宝的情绪,是可以互相影响的。再者,良好的情绪是母乳分泌的必须条件之一,压抑焦虑的妈妈,势必会面临泌乳量的下降,如果本来就不多,那坏情绪一定会让产量雪上加霜。
因此,无论是从对生命的尊重角度,还是从母子健康的角度,都绝对不可以因为母乳喂养不够成功的”遗憾“而给产后妈妈的身心健康带去过度的焦虑和压力。毕竟,每个人受遗传和环境等多方面个体因素的影响,泌乳量和可持续泌乳时长是有差异的,不是每个妈妈都能坚持母乳喂养到宝宝2周岁,也不是每个妈妈都能如愿以偿地实现纯母乳喂养。
一部分家庭,被一些过于偏执的旧观念”捆绑“,会对泌乳不足的妈妈泌乳进行道德绑架,一部分妈妈自己也会因为生理遗憾而给自己施加不必要的压力和“负罪感”——这样不仅对女性心理健康伤害巨大,还会因此进一步干扰泌乳,并影响宝宝的身心健康(婴儿也有心理发育,不要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
所以,除了采取一些必要的催乳方法,比如在有资质的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合理饮食、合理按摩、科学哺乳等,还要放松心情,制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哺乳环境。如果母乳喂养实在没有办法继续,或者不能完全满足宝宝奶量,也不要自责和焦虑,目前市面上正规品牌的婴儿配方奶粉的营养配比和质量,都是参考母乳营养,受国家法规监管而生产的,是可以在母乳失败的无奈前提下,作为安全有效的母乳替代品来喂养宝宝,保证生长发育的。
还是那句话:母亲身心健康,对于下一代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对于哺乳期的妈妈们,我们应该多一些关爱,少一些苛责,孩子是从她们的身体里孕育出来的,她们对孩子的在意程度,绝对是超过任何一个其他家庭成员的,身心压力也必然是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大的。而关爱她们的健康,应该成为整个家庭的责任。
以上,希望可以修正一部分人对这个问题的过度执着的误区,也祝愿所有的妈妈都可以成功实现纯母乳喂养。
遂谦碎碎念
我们看待任何一件事儿,都要多角度,而不能走极端,亦不能矫枉过正——人无完人,总有缺憾。
喜欢记得来一个
小屋主人简介刘遂谦:澳洲DAA认证注册执业营养师(APD),中国营养学会认证注册营养师,澳洲DAA及中国营养学会会员,悉尼大学临床营养学硕士研究生(MND),同时持有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儿科营养研究生课程证书,临床营养师,科普工作者,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关爱孕产妇健康公益活动专家团成员,《Krause营养诊疗学》等译著的翻译委员,众多杂志及媒体营养专栏作者,曾主编过四套母婴类图书。十年面对临床老幼孕产病患,认定未病防治和心理支持,是医者帮助和疗愈的方向——科普之路,我们一起努力。
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