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年暖冬天,导致病虫基数大、早春雨水多、田间湿度大,因此今年庆云县病虫害发生情况高于往年。小麦锈病是典型远程气传性病害,传播速度快,危害损失严重。进入5月份以后,随着气温回升,小麦锈病将进入一个快速扩散阶段。
那么小麦锈病为何容易流行?
它的发病特点、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如何?
田间症状如何识别?
我们又应该如何防治?
接下来,
小编就逐一进行介绍,
并就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提几点建议,
供大家参考!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黄锈,因发病部位产生铁锈色的粉疮,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褐色粉状物而得名,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主要危害部位以叶片为主,叶鞘、茎秆及穗部也可受害。
这三种小麦锈病分别有什么症状呢?
用一句话来总结:
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这三种小麦锈病(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的共性表现为:前期产生铁锈色的“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虽然这三种病害有共同症状,但是也可从危害时期、危害部位,夏孢子堆大小、颜色、排列、破裂程度来进行区别。
近十年最严重
条锈病是世界范围的小麦病害,发生历史悠久,是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大生物灾害。条锈病曾多次在我国大流行,如年、年、年、年,年最为严重,在我国大范围流行,进行了及时控制。专家预测,今年是条锈病近十年最严重的一次,所以庆云广大农民朋友一定要行动起来,及时到自家麦田查看,发现病害及时防治并上报各乡镇政府和县农业农村局。
条锈病发病特点
小麦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褐色粉状物。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夏孢子。可用“成行小颗粒、用手摸掉黄粉”的方法来鉴定。
发病规律
条锈病靠气流远距离传播病原孢子,爆发性强。在适宜条件下,夏孢子4—8小时即可萌发。条锈菌8天繁殖一代,一个夏孢子一代可产生多个夏孢子堆,每个夏孢子堆每天可产生个左右夏孢子,连续10天可产生万个以上夏孢子。条锈病的发病规律是从单片病叶—发病中心—全田发病—扩散蔓延。
夏孢子散发出来△
危害与防治
小麦条锈病一旦控制不及时,损失极大,主要是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导致小麦后期灌浆不足,造成减产。在大流行年份可减产50%,严重者绝产。因此,早发现、早防治是防治条锈病的关键,见病治病,全面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发现一片、防治全田”的预防控制措施,及时封锁发病中心,控制蔓延危害。
对所有麦田都要进行防治,对于已经发病田块,尤其是发病中心,必须重点喷施,喷匀、喷透,一亩地不少于30公斤水,每隔3-5天喷施一次。
可选用30%己唑醇、5%己唑醇轮换用药25%戊唑醇20克、30%苯甲·丙环唑20克、25%三唑酮50克、12.5%氟环唑15克、75%肟菌·戊唑醇10克等杀菌剂进行条锈病防治。
庆云县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
总监制:王洪亮
监制:高红星
编辑主任:马博
本文编辑:侯艳芳
合成编辑:杨国栋
来源:庆云县农业农村局王成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