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其发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表现主要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当然,这是现代医学对于黄疸的认识,那么古代中医对黄疸怎么看呢?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传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后来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而在这部划时代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就记载了医圣对于黄疸的论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两千年前的医圣是怎么认识黄疸的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一、黄疸的分类[1]
张仲景将黄疸分为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其中黑疸是谷疸、酒疸和女劳疸失治误治或者经久不愈发展而来的,常见于黄疸的后期。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趺阳脉数为胃中有热,故消谷善饥;脉紧为脾有寒湿,运化无力。紧而数为脾胃湿热中阻;进食加重脾胃湿热,湿热熏蒸上冲,故食谷即眩;湿热下注,气化不利,故小便不通;湿热不能从小便排泄,郁滞于中,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身体尽黄,因其发病与饮食有关故称为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房劳伤肾,肾色外现,故额上黑;阴虚生内热,故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虚热下逼膀胱,故膀胱急;肾虚重,湿热轻,小便自调,故小便自利;阴阳两伤,脾肾两败,故腹如水状。因其发病与房劳肾虚有关,故称女劳疸。
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酒性辛温,助湿生热,湿热内蕴脾胃,熏蒸于心,故心中懊憹而热;升降失常,胃气上逆,故不能食,时欲吐;湿热下注影响膀胱气化,小便不利;湿热上干于心,心中热;湿热下注于足,足下热。因其发生与饮酒过度有关,故称酒疸。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瞰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酒疸误用下法,日久不愈转为黑疸,面黑为肾色,目青为肝血瘀阻;湿热扰于心下,心中嘈杂;大便正黑为湿热灼伤胃肠脉络而出血之状;内有瘀血,肌肤失荣,故皮肤不仁。目青面黑与大便正黑,是黑疸的主要特征。
二、黄疸的病因病机[2]
①湿为黄疸的主要病机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载:“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身色如似熏黄也。”指出黄疸为湿家病证的主要症状。《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言:“寸口脉浮而缓……四肢苦烦……瘀热以行。”脉浮而缓,与太阳中风之脉相同,而原文明确指出“痹非中风”,当是暗指此处脉缓当为湿阻之意。第8条载:“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更是明确说明湿邪是产生黄疸的主要病因,人体感受湿邪后,发黄与否关键在于脾胃是否健旺,若脾胃健运,水谷精微运化输布有常,则里无湿邪内蕴,而不发黄。第16条载:“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指明了黄疸的治疗原则为利小便,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脾胃运化不健、脾湿郁遏为黄疸发病的基本因素之一。②热为黄疸发病的关键
《伤寒论》第条载:“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第条言:“太阴者,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第条言:“阳明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或机体本就阳热偏胜,或失治误治,而出现邪热内蕴之势,若里热内蕴,小便不利,周身无汗或仅头部微汗出,此为热邪外无所处,蕴结于多气多血之阳明经,进而影响阳明腑的正常气化功能,以致瘀热在里、熏酌津液,更加重津亏之势,致使汗不得成,津无可出,热邪更无所出,脾色外现,而形成黄疸。
③瘀为黄疸发病的要点
《伤寒论》第条明确指出:“血气流溢……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言:“寸口脉浮而缓……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均明确指出血分湿热瘀结而致瘀热发黄的道理,同时也说明黄疸是因湿邪、湿热或邪热瘀结于血分,只有血分出现了“血气流溢失其常度”才会出现黄疸。
三、人参苏合香丸
①利小便以祛邪
张仲景“给邪以出路”治疗黄疸的思路尤其注重利小便。《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强调:“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这是因为湿浊内停,阻遏气机,壅滞三焦,使水道不利,膀胱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而小便不利,湿浊向外排泄之道受阻,则进一步加重了湿浊停聚的程度,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形成不良的病理循环,导致了黄疸病的发生与发展,郁而化热则为湿热黄疸,否则就是寒湿发黄。所以从病因病机角度而言,小便不利是导致黄疸病的关键因素,治疗的时候也就成为重点。
②清下郁热以祛邪
《伤寒论》条指出:“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可见水湿虽然停滞于体内,但对湿热发黄来说,湿邪若无郁热熏蒸,亦难形成湿热之邪,也就不会发黄,所以治疗湿热黄疸,除了注重利小便,还要注重清化热邪。张仲景设计了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三个方剂,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通过汗(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下(茵陈蒿汤)、清(栀子柏皮汤)三大法则,以求得湿热的出路,从根本上消除发黄的致病因素。
③活血化瘀以祛积
《金匮要略·黄疸病》云:“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其中“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甚为重要,揭示了黄疸的病机关键所在。当代著名肝病专家关幼波教授遵循张仲景“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的学术观点,认为湿热蕴于血分,肝为血脏,与胆互为表里,所谓“瘀热发黄”说明黄疸是血分受病,治黄必然要从血入手,亦即在清热祛湿(或温化寒湿)的基础上,加用活血药物。常用的治血法有凉血活血法、养血活血法、温通血脉法三大法则。
小
结
以上就是两千年前医圣对黄疸的认识,他所提示的疾病规律及治疗准则直至今日仍为中医界所沿用。胆宁片是具有疏肝利胆、清热通下作用的中成药,由大黄、虎杖、青皮、陈皮、郁金、山楂、白茅根等七味药材组成,其组方严谨,方中虎杖利湿、大黄清热、山楂化瘀,符合仲景的黄疸治则,可有效缓解Oddi括约肌张力、降低胆汁中游离胆红素的含量,从而具有较强的祛黄作用。临床研究表明胆宁片具有较好的降黄疸作用,是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重要药物之一[4]。
参考文献
[1]姜学连,刘新军.论《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证治[J].中国中医急症,,23(02):-.
[2]杨广栋,李卫民,高志远.仲景黄疸证治探要[J].中医学报,,34(02):-+.
[3]杨运高.张仲景治疗黄疸的思路探讨[J].中医药学刊,(07):-.
[4]窦婷婷,何锐,陈巍.胆宁片治疗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42(02):-.
-本篇相关视频推荐:中成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前世今生-
往期热文
得了冠心病,β受体阻滞剂该如何使用?以循证证据指导临床实践,麝香保心丸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公布循证|专题3:中国科技期刊百花齐放,助推中国循证研究蓬勃发展历史说心药(下篇)——苏合香丸古为今用的变迁历史说心药(上篇)——经典名方,苏合香丸·“心希望快讯”推文旨在向且仅向医疗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欢迎医疗专业人士阅读。“心希望快讯"对于用户超出明示用途的任何使用不承担任何责任。
·“心希望快讯”发布每篇原创文章内容均法律保护,未经授权,上述内容均不得在任何平台直接或间接发布或使用,凡欲转载“心希望快讯”发布的原创内容须获得我方平台授权后方可使用,转载申请请发送到邮箱:margret.hong
semir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