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黄疸 > 黄疸影响 > 血液系统考点总结

血液系统考点总结

发布时间:2017-9-14 20:14:14   点击数:

贫血

一.概念

1.贫血的标准:血红蛋白浓度(Hb)低于如下就是贫血

成年男性Hbg/L

成年女性Hbg/L

孕妇Hbg/L

2.贫血严重度分类:记住中度贫血Hb60~90g/L,轻度大于90,重度小于60,极重度少于30。

二.分类:

1.红细胞合成不足

(1)干细胞不足:代表疾病再障

(2)红细胞合成原料不足:缺铁:缺铁性贫血

缺B12:巨幼贫

2.红细胞破坏过多典型的就是溶血性贫血

这里有个特殊的贫血,海洋性贫血,珠蛋白合成异常引起的。它不但有红细胞破坏过多,还有红细胞合成不足。

3.急性失血失血性贫血

贫血的细胞学分类

老师的歌决又来啦:大的幼儿坐小的地铁,正好站在我面前!

大(大细胞性)的幼(巨幼贫)儿

坐小(小细胞)的地(低色素)铁(缺铁贫)

正(正细胞性)好站(再障)在我面前

缺铁性贫血

一.铁代谢

1.铁是二价吸收,吸收入血以后转化为三价,再分离为二价为组织利用,合成血红蛋白。

再简单点说:二价铁吸收,三价铁运输,二阶铁被利用。铁在酸性的环境中或Vc存在,才被很好的吸收(Vc与铁搭档)。

2.人体吸收铁的部位是:十二指肠和空肠的上段

3.铁的贮存有两种方试: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

二.病因

1.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

2.铁吸收障碍

3.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最常见!如慢性消化道出血、月经过多。

三、临床表现

1.有贫血的表现,什么面色苍白,头晕乏力什么的。

2.特异的表现:(1)异食癖,

(2)匙状甲(反甲),

(3)吞咽困难,异物感,口舌炎,

(4)贫血性心脏病(心脏杂音)。

四、实验室检查

所有的血液系统的检查主要有两类:血象和骨髓象。

1.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涂片可见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这个有特异性,只要看到这个,那就是缺铁贫!

2.骨髓象:骨髓铁染色是诊断缺铁贫最可靠的依据。骨髓铁染色细胞外铁和细胞内铁均明显减少。

3.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血清铁降低μg/L,总铁结合力是升高的μg/L,这个很好理解,血中的铁少了嘛,转铁蛋白都去抢那一点铁,所以结合力升高了(个人理解)

4.血清铁蛋白低于12μg/L可作为缺铁的依据,是缺铁贫最敏感的指标。(是首选检查!)

5.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只是题目里出现了“卟啉”就说明考你缺铁贫了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红细胞形态(小细胞、低色素),血清铁蛋白和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就诊断

这里再说一下。缺铁贫的首选检查是血清铁蛋白,确诊用骨髓铁染色。

六、治疗

1.补铁治疗就用二价铁,就是什么什么亚铁。

2.口服铁剂有效的表现最先是网织红细胞增多,是在开始治疗后5~10天。

2周后血红蛋白浓度上升,一般2个月左右恢复正常。

铁剂治疗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至少持续3~6个月。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分型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多种原因导致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引起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的一个综合病症(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全血细胞减少。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1)化学因素氯霉素这是最常见的病因!(2)物理因素放射线干扰DNA合成,干细胞数量减少、造血微环境紊乱。(3)生物因素肝炎病毒、微小病毒B19。

2.发病机制老师给我们打了个比方:造血干细胞(种子),造血微环境(土壤),各种病因(虫子)。就是虫子破坏了土壤里的种子,种子长不出来了。

再障侵泛的是CD8+淋巴胞

三、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再障的诊断包括血象出现

l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l体检一般无脾大。

l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者没有。

l碱性磷酸酶积分(NAP)是升高,只要出现这个,就是再障。

鉴别: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只要记住它有一个特征性的试验:酸溶血试验(Ham)试验阳性,只要出现这个,说的就是PNH!其它还有: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试验)阳性。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只要记住四个字“病态造血”,说的就是MDS

五、治疗

1.急性再障首选骨髓移植。

2.慢性再障首选雄激素:如康力龙,丙酸睾酮

溶血性贫血

一、发病机制分类

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溶血伴有黄疸称溶血性黄疸,黄疸的有无取决于溶血程度和肝脏的处理胆红素的能力。

按照发病机制分为红细胞内异常和红细胞外异常。

1.红细胞内异常

(1)红细胞膜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2)红细胞酶的异常:蚕豆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

(3)血红蛋白的异常:海洋性贫血又称地中海贫血(珠蛋白异常)

2.红细胞外异常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二、临床表现

1.腰背四肢酸痛+血红蛋白尿+黄疸=急性溶血性贫血

2.慢性溶血性贫血:有贫血、黄疸、肝脾大三个特征

三、溶血的实验室检查

1.游离胆红素升高,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

2.红细胞寿命缩短是溶血性贫血的本质

3.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Coombs试验)这现这个只接诊断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血中发现大量球形红细胞,那就是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5.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阳性:就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蚕豆病)

6.蔗糖水溶血试验、酸溶血试验(Ham)试验阳性、蛇毒因子溶血试验说的都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四、治疗

1.药物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温抗体型AIHA)

2.脾切除:

(1)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对脾切除效果最好,最有价值!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一.概述

系获得性的红细胞膜缺陷引起的慢性血管内溶血,常睡眠时加重。

二.诊断

1.注意有无黄疸、突发性腰背痛及剧烈腹痛史。

2.是否有顽固性头痛,间歇性酱油色或洗肉水样尿病史。

3.辅助检查: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试验)、糖水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尿潜血或尿含铁血黄素试验阳性即可诊断

这里再加一个老师没有讲,红宝书上也没有明确说明,但以前考过两次的一个概念:

原位溶血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的破坏过速、过多,超过造血补偿能力时所发生的一种贫血。根据溶血发生在主要场所的不同,可相对地分为:1.血管内溶血,2.血管外溶血。血管外溶血即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主要是脾脏破坏红细胞。如果幼红细胞,直接在骨髓内破坏,称为原位溶血或无效性红细胞生成,这也是一种血管外溶血,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所以只要提到原位溶血,就要想到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这两个病。

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是一组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浸润各种组织器官,使正常造血受抑制。以后只要一提到原始细胞,就说是的白血病!

一、分型

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来自于骨髓,又称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血病)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8个型

M0(微分化型)

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穿发现早幼粒细胞,那就是M3型

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以单核细胞为主

M6(急性红白血病)

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老师为了让我们记住这个几个分型,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真的太精彩啦!

一对结婚年的夫妻,没有生育,妻子天天买补品来吃,这一天,这个丈夫就对妻子就说:“你不要一味而补嘛,三年了,你早该有了,四年前礼单也收了,我担心六月的红花是否盼来七月最后的希望”解释一下,(老师太有才啦)

不要一(M1)味(未分化型)而(M2)补(部分分化型)

三(M3)年了,你早(早幼粒细胞)该有了

四(M4)年前礼单(粒-单核细胞)也收了

我(M5)担(单核细胞)心六(M4)月的红(红白血病)花

七(M7)月最后的团聚(最后一个巨核细胞)

二、临床表现

由于白血病的三系血细胞减少,所以有三大临床表现:感染-白细胞(白细胞虽高,但是功能异常),贫血-细细胞少,出血-血小板少。

1.贫血首发表现,进行性加重

2.发热感染引起的

出血这里要记住: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最易引发DIC,也可以说DIC是M3最常见的并发症(死亡原因)。

3.器官和组织浸润的表现:

l胸骨下段压痛,它指的是急粒(ANLL)

lM4和M5最易浸润齿龈和皮肤。

l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白血病出现了脑子有问题了)多见于急淋(ALL)

l白血病出现了肝和淋巴结肿大见于急淋(ALL)

三、实验室检查

1.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白血病原始细胞在30%以上。

Auer小体(棒状小体)阳性指的就是急粒(ANLL)

2.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POX)阳性指的也是急粒

非特异性酯酶(NSE)阳性,能被NaF(氟化钠)抑制,指的就是M5(急单)

糖原PAS反应阳性指的是急淋(ALL)

四、诊断鉴别诊断

急性白血病与急性再障鉴别急性白血病可表现三系减少,但可出现胸骨压痛,肝、脾、淋巴结肿大,骨髓象中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30%。再障患者外周血NAP(碱性磷酸酶积分)升高

五、治疗

首选化疗

完全缓解(CR)是指:

1.骨髓象原粒细胞≤5%

2.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中无白血病细胞

3.白血病的症状和体征消失。

化疗方案:

这里要说的是,不管题干里是什么方案,急粒就找DA两个字,急淋就找VP两个字。只是选项里有上述两个字,就可以选。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

一.临床表现和分期

1.临床表现起病缓慢,多无自觉症状。患者多于健康体检发现血象异常或发现脾大而就诊.慢粒最典型和突出的症状是进行性脾肿大或巨脾。

2.临床分期

分为3期: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

1慢性期

2.加速期嗜碱性粒细胞20%原始细胞10%血小板可以显著升高也可以显著减低3.急变期外周血中原始细胞30%骨髓中原始细胞50%跟急性差不多了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显著升高(20×/L)白细胞升高的同时嗜酸、嗜碱性粒细胞也增多,这个是慢粒的典型。

2.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降低的是再障),慢性期原始细胞小于10%。虽少但还是有。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减低或阴性(阳性是再障)这个也可以用来诊断慢粒

4.Ph染色体(费城染色体)阳性或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只要出现这个也说的是慢粒。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白细胞升高的同时嗜酸、嗜碱性粒细胞也增多,碱性磷酸酶(NAP)减低或阴性,Ph染色体阳性或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出现这些都是指的慢粒。

2.慢粒与类白血病反应鉴别很好鉴别,上面这些慢粒出现的指标除了白细胞升高外它都出现不了或相反。

四、治疗方法

治疗选羟基脲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一、概念

MDS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出现病态性造血,外周血血细胞减少,患者主要表现为贫血,常伴有感染或(和)出血,部分患者最后发展成为急性白血病。

记住:病态性造血出现病态造血考你的就是MDS

二.FAB分型和WH0分型及临床表现

MDS的FAB分型标准

三、实验室检查

1.病态造血:是MDS的核心,其含义即骨髓发育异常,指红系、粒系、巨核系细胞数量与形态的异常。

(1)出现环形铁粒幼细胞、幼红细胞核碎裂、巨幼样变.

(2)粒系病态造血骨髓中原幼细胞比例增多、颗粒减少或无、过大或多,核分叶过多或过少(pelger-huet细胞异常)或有环形核。MDS的原始细胞增多,但没有达到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3)巨核系病态造血血中可出现小巨核细胞。

2.血象和骨髓象

这里记住RAEB-T可有棒状小体就行了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骨髓存在一系或多系病态造血,结合骨髓活检、染色体及CFU-GM异常而诊断MDS

五、治疗

化疗:主要用于RAEB、RAEB-T患者

淋巴瘤

一.概念

淋巴瘤的发病跟EB病毒有关

二.基本病理分类1.霍奇金淋巴瘤(HL)诊断霍奇金淋巴瘤最特异的细胞是R-S细胞,只要找到了R-S细胞就是找到了霍奇金淋巴瘤。R-S细胞=霍奇金淋巴瘤。

2.非霍奇金淋巴瘤

三.临床表现

首见症状常是无痛性进行性的颈部或锁骨上的淋巴结肿大(饮酒后疼痛)

另有一些HL患者有周期性发热。

临床分期:

分为期主要记住3期和4期

Ⅲ期单纯的脾受累。Ⅳ期肝或骨髓也受累。各期按全身症状有无分为A、B两组。无症状者为A,有症状者(如发热)为B。

四、辅助检查

淋巴瘤的确诊主要是依靠活检检查,骨髓检查找R-S细胞。

五、治疗

1.霍奇金淋巴瘤治疗:首选化疗方案MOPP(氮芥、长春新碱、甲基苄肼、泼尼松)

2.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首选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

再把这些化疗方案总结一下:

急粒(ANLL)----------DA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全反式维甲酸(ATRA)

急淋(ALL)----------VP方案(长春新碱+泼尼松)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鞘内注射甲氨碟呤(MTX)

慢粒-------------羟基脲

霍奇金淋巴瘤---------MOPP(氮芥、长春新碱、甲基苄肼、泼尼松)

非霍奇金淋巴瘤--------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

出血性疾病

概述

一.发病机制分类

1.血管壁功能异常常见的疾病是过敏性紫癜

2.血小板异常常见的疾病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凝血异常常见的是血友病(因子Ⅷ抗体、因子Ⅸ抗体异常)

二.常用止血凝血障碍检查的临床意义

1.出血时间(BT)一般出血性疾病都会有出血时间的异常

2.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①因子Ⅰ、Ⅱ、Ⅴ、Ⅷ、Ⅸ、Ⅴ、Ⅺ、Ⅻ缺乏;

②慢性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纤溶亢进等所致的多种凝血因子缺乏;

③抗凝物质增多,因此它是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一项重要监测指标。

这里记住血友病,由于它是凝血因子Ⅷ、Ⅸ、Ⅺ的异常,所以血友病的APTT是延长的。

3.凝血酶原时间(PT)它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0.8~1.2

①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这里注意没有血友病凝血因子Ⅷ、Ⅸ、Ⅺ的异常,所以血友病的PT值是正常的

②慢性肝病、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后期、抗凝药(如双香豆素)的应用等引起的上述凝血因子缺乏;

③可用做双香豆素抗凝治疗的监测指标,INR达到2.0~3.0为宜

要知道慢性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这三个APTT和PT值都延长。

4.凝血酶时间(TT)延长见于

①循环中抗凝血酶III(AT-Ⅲ)活性明显增高(说的就是肝素)

②肝素样物质增多

③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

④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或严重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5.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它的阳性提示的就是DIC。

6.D-二聚体它也是提示的DIC,DIC患者D-二聚体是增高的。还可以用来检测纤溶亢进(血FDP也可以,它和D-二聚体一样)

说实在的,上面的内容有难。内容也比较复杂,考点也很广。不好抓重点。反正我认为概述比个论要难些。

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血管壁功能异常反到的出血性疾病)。它是机体对某些到处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引起广泛的小血管炎、使小动脉的毛细血管通透性、脆性增加,伴渗出性出血、水肿。

一.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1.单纯型(紫癜型)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双下肢与臀部对称性紫癜

2.腹型(Henoch型)除了皮肤紫癜外,还有一些消化道症状和体征,如恶心、呕吐、腹泻、便血,腹痛等.

3.关节型(Schonlein型)除了皮肤紫癜外还有一些关节肿胀疼痛。呈游走性、反复性4.肾型在皮肤紫癜基础上,出现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

5.混合型

实验室检查: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臂试验):这个阳性说的就是过敏性紫癜

二.治疗1.一般治疗

2.糖皮质激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一.概述

ITP属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点为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增多但成熟障碍,血小板更新率加速。

急性型多见于儿童,慢性型好发于青年女性。

二.发病机制

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为特征。

三.临床表现

主要是出血,除皮肤黏膜出血外,还有内脏出血。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L

2.骨髓象巨核细胞数量增多,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幼稚型增加。

3.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和血小板相关补体(PAC3)多数阳性。这个东西只要在题干里出现了,那考你的就是ITP,没有别的。

这里要注意与再障相鉴别:再障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都减少,而ITP只有血小板减少。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出血+血小板减少=ITP1..多次检验血小板计数减少。2.脾不大或轻度肿大,和再障有点类似。4.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伴有成熟障碍。5.激素治疗有效。六.治疗

1.慢性ITP首选激素

2.如果激素治疗无效了可以脾切除题目里告诉你用过激素了,那么你就要选脾切除术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一.概述

其特点是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首先出现短暂的高凝状态,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着,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之出现消耗性低凝状态并发继发性纤溶亢进。临床表现为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及溶血等。它人核心是就是消耗性的高凝+消耗性的低凝。(刚开始是一个高凝状态,把一些凝血因子消耗光了,到后来就成了一个低凝状态)

二.病因诱发DIC的原因以细菌感染最多见,尤其是革兰阴性菌。其次是恶性肿瘤,严重创伤及病理产科。

三、临床表现DIC的病人是早期栓塞,晚期出血

四、发病机制

这里掌握一点:严重感染可致血管内皮受损激活内源途径,同时白细胞可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内源途径。血管损伤时,内皮细胞完整破坏激活的是内源性途径,内皮细胞完整激活的是外源性途径。意思就是血管内皮损伤是外源性的,组织因子是内源性的,如果两个途径同时启动,见于严重感染。

五.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低于×/L或进行性下降。(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降。(3)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APTT缩短或延长10秒以上。(4)3P试验阳性,但DIC晚期可阴性。(5)FDP增高(6)D二聚体升高或阳性,或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六.治疗

1.消除诱因治疗原发病

2.早期高凝用肝素

3.抗血小板药

4.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

5.晚期低凝用抗纤溶治疗

血细胞数量的改变

新大纲没有的内容

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Felty综合征

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感染

反映骨髓红细胞增生程度的最可靠指标是网织红细胞

骨穿最常用的部位是髂后上棘,其它部位还有髂前上棘、腰椎棘突、胸骨。

输血

一.合理输血

1.高效

2.安全不同血液成分携带病毒的概率也不同,以白细胞最大,血浆次之,红细胞最小

3.有效保存在保存过程中会丢失一些不稳定的东西,包括:血小板、粒细胞、不稳定凝血因子。增加了不害物质其中有钾

4.保护血液资源

二.常用血液成分特性

1.红细胞

(1)悬浮红细胞:又称红细胞悬液,是目前最常用的成分。

红悬的适应证:

①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需要输血者

②老年人、小孩、妊娠期并发贫血需输血者

③外科手术内出血等急性失血需要输血者

用量:成人1单位红悬(ml全血制得)提升5g/L

(2)洗涤红细胞把红细胞洗了3遍,把抗源物质洗掉了。所以一说这个病人有过敏反应,过敏休质,我们就给他输洗涤红细胞。还有高钾血症,急性肝肾衰竭,自免溶贫都要选择洗涤红细胞

2.血小板浓缩血小板。适应证: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

3.新鲜冰冻血浆(FFP)除了扩容外最重要的是里面的稳定的凝血因子。用于凝血因子障碍所至凝血功能障碍。

4.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成分因为白细胞所携带病毒的机率最大,所以把它弄掉。用于:(1)多次输血者,如再障,重度海洋性贫血(2)准备器官移植患者

5.辐照血液成分血液经过γ射线照射,灭活淋巴细胞。主要用于防止近亲输入所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6.人血白蛋白用于低血容量休克,低蛋白血症,新生儿的核黄疸。它没有传播病毒的危险。

三.输血的适应征及原则

1.急性失血血容量减少20%(ML)一般输入晶体液胶体液,很少输血

2.止血功能的异常可以输新鲜冰冻血浆或血小板

四.血液保护

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征不该输的就不要输

2.减少失血减少手术中不心要的出血是减少异体输血的关键措施

3.自身输血最能减少输血的并发症且无传染疾病的危险

4.血液保护药物的应用:

(1)术前使用红细胞生成素或维生素K

(2)预防性的应用抗纤溶药,如6-氨基已酸,抑肽酶

(3)应用重组因子激活物VII对大型手术的困难止血具有显著疗效

五.安全输血

(一)输血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发热反应常见原因是致热原

1.急性输血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荨麻疹和瘙痒,原因是对某种血浆蛋白产生过敏反应

2.溶血反应是输血最严重的并发症常因ABO血型不合引起。

临床表现是:腰背酸痛+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

处理原则:(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道

(2)保持呼吸道,高浓度吸氧

(3)利尿,防止肾衰竭

3.细菌感染(1)献血者菌血症

(2)采血时皮肤污染

(3)血液加工过程中被污染

(4)血袋破损

(5)冰冻血浆解冻时被污染

记住导致细菌性反应最常见的血液品种是血小板

4.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

病毒性感染包括艾滋病(HIV)乙肝(HBV)丙肝(HCV)巨细胞病毒(CMV)T细胞白血病HTLVEB病毒

我国仅对血液进行HIVHBVHVC和梅毒检测

(二)预防传染病病原体经血传播的措施

1.无偿献血

2.严格血液筛检但是还是有漏检,原因主要是被检者血液处于窗口期

3.合理用血保护血资源

赞赏

长按







































娌荤櫧鐧滈瑗垮畨鍝鍖婚櫌濂?
鎬庝箞娌荤櫧鐧滈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shizhile.com/hdyx/685.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