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家猪、野猪和钝缘软蜱等为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接触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猪或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物(餐厨废弃物、饲料、饮水、圈舍、垫草、衣物、用具、车辆等)传播,消化道和呼吸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经钝缘软蜱等媒介昆虫叮咬传播。气溶胶传播非洲猪瘟的风险很低。
(三)易感动物
家猪和欧亚野猪高度易感,无明显的品种、日龄和性别差异。
非洲野猪,例如疣猪、丛林猪、红河猪和巨林猪,感染后很少或者不出现临床症状,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四)潜伏期
因毒株、宿主和感染途径的不同,潜伏期有所差异,一般为5至19天,最长可达1天。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陆生动物卫生法典》将潜伏期定为15天。
(五)发病率和病死率
不同毒株致病性有所差异,强毒力毒株感染猪的发病率、病死率均可达%;中等毒力毒株造成的病死率一般为30%至50%,低毒力毒株仅引起少量猪死亡。
(六)季节性
该病季节性不明显。
二、临床表现
(一)最急性:无明显临床症状突然死亡。
(二)急性:体温可高达4℃,沉郁,厌食,耳、四肢、腹部皮肤有出血点,可视黏膜潮红、发绀。眼、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呕吐;便秘,粪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盖;腹泻,粪便带血。共济失调或步态僵直,呼吸困难,病程延长则出现瘫痪、抽搐等其他神经症状。
妊娠母猪流产。病死率可达%。病程4至10天。
(三)亚急性:症状与急性相同,但病情较轻,病死率较低。体温波动无规律,一般高于40.5℃。仔猪病死率较高。病程5至30天。
(四)慢性:波状热,呼吸困难,湿咳。消瘦或发育迟缓,体弱,毛色暗淡。关节肿胀,皮肤溃疡。死亡率低。病程至15个月。
三、病理变化
典型的病理变化包括浆膜表面充血、出血,肾脏、肺脏表面有出血点,心内膜和心外膜有大量出血点,胃、肠道黏膜弥漫性出血,胆囊、膀胱出血;肺脏肿大,切面流出泡沫性液体,气管内有血性泡沫样粘液;脾脏肿大、易碎,呈暗红色至黑色,表面有出血点,边缘钝圆,有时出现边缘梗死;颌下淋巴结、腹腔淋巴结肿大,严重出血。
最急性型的个体可能不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
四、实验室诊断
非洲猪瘟临床症状与古典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丹毒等疫病相似,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
(一)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可采集发病动物或同群动物的血清样品和病原学样品。样品的包装和运输应符合农业农村部《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运输包装规范》等规定。
1.血清学样品
无菌采集5ml血液样品,室温放置1h至4h,收集血清,冷藏运输。到达检测实验室后,立即进行非洲猪瘟抗体检测或冷冻储存备用。
.病原学样品
(1)抗凝血样品。无菌采集5ml乙二胺四乙酸抗凝血,冷藏运输。到达检测实验室后,立即进行非洲猪瘟病原检测或冷冻储存备用。
()组织样品。首选脾脏,其次为淋巴结、扁桃体、肾脏、骨髓等,冷藏运输。到达检测实验室后,立即进行非洲猪瘟病原检测或冷冻储存备用。
(二)病原检测
可采用荧光PCR、PCR、核酸等温扩增、双抗夹心ELISA、试纸条等方法。
(三)抗体检测
可采用阻断ELISA、间接ELISA、抗原夹心ELISA、间接免疫荧光等方法。
五、结果判定
(一)可疑病例
猪群符合下述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变标准之一的,判定为可疑病例。
1.流行病学标准
(1)已经按照程序规范免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疫苗,但猪群发病率、病死率依然超出正常范围;
()饲喂餐厨废弃物的猪群,出现高发病率、高病死率;
(3)调入猪群、更换饲料、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猪场、畜主和饲养人员购买生猪产品等可能风险事件发生后,1天内出现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4)野外放养有可能接触垃圾的猪出现发病或死亡。
符合上述4条之一的,判定为符合流行病学标准。
.临床症状标准
(1)发病率、病死率超出正常范围或无前兆突然死亡;
()皮肤发红或发紫;
(3)出现高热或结膜炎症状;
(4)出现腹泻或呕吐症状;
(5)出现神经症状。
符合第(1)条,且符合其他条之一的,判定为符合临床症状标准。
3.剖检病变标准
(1)脾脏异常肿大;
()脾脏有出血性梗死;
(3)下颌淋巴结出血;
(4)腹腔淋巴结出血。
符合上述任何一条的,判定为符合剖检病变标准。
(二)疑似病例
对临床可疑病例,经县级以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或经认可的第三方实验室检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的,判定为疑似病例。
(三)确诊病例
对疑似病例,按有关要求经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或省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授权的地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复检,检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的,判定为确诊病例。
0—症候学()四、黄疸黄疸是由于血清胆红素含量升高所致皮肤、黏膜发黄的一种临床症状。
根据病因,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3种类型。黄疸的主要表现是皮肤、黏膜发黄或黄染,其程度与疾病的性质有关。
体温升高;贫血;肝肿大;腹痛;胆囊肿大;脾脏肿大;消化道出血;腹水等。
临床上主要应检查眼结膜和巩膜。在确定黄疸的基础上根据各类黄疸的临床特征、结合血液生化、尿液检查等辅助检查,确定黄疸的病因和性质。3种黄疸的实验室检查区别见表11-1。
对于3种黄疸的诊断,除实验室检验外,还应该注意各种黄疸的临床特征及其原发病的鉴别。
五、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是一种复杂的病理性呼吸障碍。表现为呼吸费力,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并常伴有呼吸频率、类型、深度和节律的改变。高度的呼吸困难,称为气喘。
呼吸系统疾病;腹压增大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毒性疾病;血液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热等。
(1)根据临床表现形式呼吸困难可分为吸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和混合性呼吸困难3种类型。
()根据病因和机理呼吸困难可分为气道性呼吸困难、肺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呼吸困难、血源性呼吸困难、中毒性呼吸困难、神经性呼吸困难、呼吸肌及胸腹活动障碍性呼吸困难7种类型。
(1)吸气性呼吸困难表现呼吸时吸气动作困难。特点是吸气延长,动物头颈伸直,鼻孔高度开张,甚至张口呼吸,并可听到明显的呼吸狭窄音,呼吸次数不增反减,见于上呼吸道狭窄或阻塞。
()呼气性呼吸困难乃为肺泡内的气体呼出困难。特点是呼气时间延长,呼气动作吃力,腹部有明显的起伏现象,有时出现“二重呼吸”“喘线”或“息劳沟”。多见于细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痉挛、肺气肿、肺水肿等。
(3)混合性呼吸困难指吸气和呼气同时发生困难,呼吸频率增加。见于肺脏疾病、贫血、心力衰竭、胃肠臌气、中毒、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等。
咳嗽;发热;黏膜发绀;心率加快;昏迷;哮喘音;胸部压痛等。
(1)基本思路①判断呼吸困难的类型和程度;②注意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和对称性的变化;③除呼吸困难以外,不同的疾病还有相应的临床特征;④必要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类症鉴别①吸气性呼吸困难的类症鉴别;②呼气性呼吸困难的类症鉴别;③混合性呼吸困难的类症鉴别。
异常呼吸参见表11-。
六、发绀
发绀指皮肤和黏膜呈蓝紫色的现象,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在血液中形成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而使皮肤、黏膜呈青紫色,故也称为紫绀。
(1)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中心性发绀;肺性发绀;心混合性发绀;周围性发绀;混合性发绀等。
()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变性血红蛋白含量增加;硫化血红蛋白血症;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
可视黏膜和皮肤呈蓝紫色或青紫色是发绀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绀症状与血中血红蛋白含量有密切的关系。
体温升高或降低;呼吸困难;衰竭或意识障碍;心音变化;肺区扩大;肺区听诊音异常;血液色泽异常等。
了解发绀出现的快慢;确定发绀的原因;注意区分由异常血红蛋白引起的发绀和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所致的发绀。
鉴别脱水的类型和原因;评价脱水程度;判断脱水的预后。
免责申明:
本内容不是原创,供大家学习。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或电话联系我们,立刻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