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又称细螺旋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上的症状多种多样,多以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皮肤和黏膜水肿、坏死,以及流产等为主症。我国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份多发,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以气候温暖、潮湿多雨、鼠类繁多的地区发病较多。
症状图
来源:赶猪网-看猪病-对症看病病原特征
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仔猪发病较多,特别是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发病最严重,中、大猪一般病情较轻,母猪不发病。传染源主要是发病猪和带菌猪。钩端螺旋体可随带菌猪和发病猪的尿、乳和唾液等排于体外污染环境。猪的排菌量大,排菌期长,而且与人接触的机会最多,对人也会造成很大的威胁。人感染后,也可带菌和排菌。人和动物之间存在复杂的交叉传播,这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鼠类和蛙类也是很重要的传染源,它们都是该菌的自然贮存宿主。鼠类能终生带菌,通过尿液排菌,造成环境的长期污染。蛀类主要是排尿污染水源。
本病通过直接或间接传播方式,主要途径为皮肤,其次是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生殖道黏膜。吸血昆虫叮咬、人工授精以及交配等均可传播本病。该病的发生没有季节性,但在夏、秋多雨季节为流行高峰期。本病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典型症状
急性黄疸型病猪的眼结膜及巩膜发黄,尿呈茶褐色或血尿,大便秘结,排出羊粪样粪便,颜色深褐;有的病猪皮肤干燥、瘙痒。剖检,组织和器官黄染,胸腹腔和心包腔内积有少量淡红色透明或稍浑浊的液体。膀胱积尿,尿红褐色,类似红茶。肝脏肿大,呈土黄色到黄褐色不等,被膜下见到人小不一的出血点和灰白色的坏死灶。肾脏通常黄染,表面有大量出血点,肺脏多瘀血、黄染,表面有多少不一的出血斑点。●水肿型病猪眼结膜潮红浮肿,有的黄染,有的头部、颈部甚至全身发生水肿,指压留痕,俗称“大头瘟”,切开见皮肤肥厚,明显水肿。颌下、胸腹部及叫肢内侧的皮肤有较多的丘疹、点状出血和出血斑。病猪的尿如浓茶,甚至血尿。剖检见组织黄染并有胶样浸润,主要病变以间质性肾炎为特点。●流产型发生于妊娠母猪,流产的胎儿,有的为死胎,体表见有数量不等的出血点;有的病例则皮肤及内脏器官均明显黄染,肝脏瘀血、出血,并见较多的黄白色坏死灶;有的呈木乃伊状;也有的于产后不久便死亡。
诊断要点
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常不典型,只能作为诊断时的参考依据,确诊需在发热期釆取病猪的血液,在无热期釆取尿液或脑脊髓液,死后釆取肾和肝,送实验室进行暗视野活体检查和染色检查,若发现纤细呈螺旋状,两端弯曲成钩状的病原体即可确诊。
防治措施
一些抗生素如链霉素、青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都有较好的疗效。链霉素,每千克体重25?30毫克,每12小时肌内注射1次,连续3天。应用青霉素治疗时,则需加大剂量才能奏效。对可疑感染的猪群,可在饲料中混入土霉素或四环素。土霉素,每千克饲料加入0.75?1.5克,连喂7天。但治疗时仅单纯用大剂量的抗生素往往收不到理想的疗效,只有结合对症治疗才能收到理想的疗效。●常规预防措施有:一是消灭传染源,抓好灭鼠工作;二是定期消毒,用漂白粉,氢氧化钠化钠等对环境和猪舍进行严格消毒;三是提高猪的抵抗力,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注射和加强饲养管理等。当猪群发现本病时,应及时用钩端螺旋休多价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注射钩端螺旋体菌苗的一般方法是:两次肌注射,叫隔1周,用量3?5毫升,免疫期约为1年。此时同时,实施一般性的防疫措施,多在2周内可以控制疫情的蔓延。
鉴别诊断
消除带菌排菌的各种动物,感染带菌猪只与易感猪只隔离饲养,防止传染人群;消除和清理被污染的水源、饲料、用具等以防止散播;预防接种,提高猪群免疫力,及时用钩端螺旋体病多价苗(人用的5价或3价苗可选用)进行紧急预防接种。人多通过接触被细菌污染的水源、土壤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饮水而感染;也可因接触带菌畜体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内脏而感染。人钩端螺旋体病分为稻田型和洪水型两型。中国南方以稻田型流行为主,主要传染源为鼠类,多发生于夏秋之交的水稻收割期间,以8-9月为高峰,在双季稻地区可有两个高峰往往与洪水高峰一致。南方南宁有洪水暴发时,也发生洪水型暴发流行。病人突然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并有蛋白尿及不同程度的黄疸症状。预防和控制本病,人医和兽医必须密切配合。平时做好灭鼠工作,以病畜和带菌畜实行严格控制,进行带菌治疗及菌苗免疫。保护水源不受污染,经常清理污水及垃圾。发病率的地区定期进行菌苗接种,病人要及时治疗。
[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