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是由于血清中的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变得发黄。
要说黄疸,得先知道胆红素是什么……
胆红素是胆汁中的一种成分,就是其在经人体代谢后会形成尿液的黄色和粪便的褐色,而胆红素是导致黄疸的罪魁祸首。
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是有寿命的,大约在天左右。当正常血循环中的红细胞衰老后,会被单核-巨噬细胞所吞噬,降解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又被分解成血红素、珠蛋白,珠蛋白进一步被分解为氨基酸,另一方面血红素在催化酶的作用下,会转变为铁和原卟啉,原卟啉便会转化成胆红素的一种——未结合胆红素,也叫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具有脂溶性,也就是说它不溶于水,不能从肾小球滤出,故尿液中是不会出现非结合胆红素的。
未结合胆红素需要与血液中的白蛋白结合后才能被运输到肝脏,当到达肝脏后与白蛋白分离并被肝细胞所吸收摄取。在肝脏中未结合胆红素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从而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又称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从胆小管内分泌出来,并排入胆管进入胆囊储存为胆汁,当你大快朵颐时它便会通过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进入肠道后又会在回肠末端及结肠经细菌酶的分解与还原形成尿胆原。尿胆原大部分会从粪便排出,称为粪胆原,同时它也会致使粪便“染色”,形成你看到的粑粑的颜色,当你的粑粑变得很白时就说明你病了。
尿胆原的小部分会经肠道再吸收,并通过门静脉回到肝内,其中大部分再转变成结合胆红素,又随胆汁排入肠内,这也是所谓的“胆红素肠肝循环”。另外,被吸收回肝的还有一部分尿胆原会经血液循环由肾脏排出体外。
黄疸又跟胆红素代谢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看下黄疸的概念: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也就是说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增多而形成的,那么为什么血中的胆红素会增多呢?
正常情况下,血中胆红素浓度一般会保持相对恒定,但是当胆红素的“来与去”出问题时胆红素便会打破恒定引起黄疸。问题主要会出现在这几个方面:
1.形成胆红素的原料增多;
2.处理胆红素的“工厂”——肝脏出现问题;
3.胆红素的排泄出现问题:
所以从病因学来看,黄疸可分为4类: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
按胆红素性质来看,黄疸可分为: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黄疸和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黄疸。
-END-
本期情报员|紫萱
本期编辑|紫萱
—欢迎大家留言互动,提出宝贵建议—
*声明:以上图片、情报来自于媒体公开报道,如有不实、侵权等,烦请联系删除。另,本文外闻翻译未经许可,不可转载、摘编或作为新闻来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