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黄疸 > 黄疸影响 > 伤寒杂病论与中医内科学互参探讨黄

伤寒杂病论与中医内科学互参探讨黄

发布时间:2021-1-19 12:28:29   点击数:

编辑推荐语

《伤寒杂病论》对现代临床治疗黄疸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中医内科学》虽记载了临床常见证型及有效治法,但并不完善。本文通过分析互参《伤寒杂病论》和《中医内科学》中黄疸的辨治方法,为有效指导临床提供依据。[摘要]通过分析互参《伤寒杂病论》和《中医内科学》中黄疸的辨治内容,总结出广义黄疸的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失治误治、内伤酒食、房劳虚劳;病机以湿邪为主导,涉及疫毒、表邪、湿热、寒湿、虚寒、瘀血、水饮等;临床分型包括湿热疫毒炽盛证(急黄)、湿热内蕴、湿热壅上、寒湿困脾、少阳胆腑郁热、血瘀发黄、表郁发黄、房劳伤肾、水热互结、脾胃虚弱、肝脾不调,共计11个证型,相应治疗方法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涌吐开壅、温中化湿、和解少阳、活血祛瘀、解表祛湿、宣肺利水、温补中焦、调和肝脾。黄疸是以身目黄染、小便发黄为主症的一种临床常见病证,可出现于各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现代研究表明,黄疸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中医学以其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标本兼治等独特理论,在临床治疗黄疸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伤寒杂病论》和《中医内科学》对黄疸的辨治均有较全面指导意义,亦各有不足之处。本文旨在互参《伤寒杂病论》和《中医内科学》中黄疸分型辨治的异同,更好地指导临床辨治。

1黄疸的含义

黄疸的含义有二。第一,狭义的黄疸指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组病证,以目黄为本病的主要特征,临床上常与胁痛、积聚等病证并见。中医学狭义的黄疸与现代医学所述黄疸相同,涉及现代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及阻塞性黄疸,多由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蚕豆黄、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引起,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第二,广义的黄疸,《说文》:“疸,黄病也。”此处“疸”为“黄病”义,包括狭义的黄疸与发黄证,发黄证即是萎黄,主要指面色黄,不一定见目黄、小便黄。张丽艳等辨析《金匮要略》中的黄疸是广义的,故本篇以广义黄疸做论述。

2黄疸的病名及病因治则

《内经》中即有对黄疸病名和症状的记载,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张仲景对黄疸有全面的认识和治疗经验。《伤寒论》中对黄疸的描述有“面目及身黄”“身必发黄”“身黄”“身目为黄”等,多由外感病误治后引起,少数由外感病直接发展而来;《金匮要略》将黄疸病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和黑疸5种证型,认为黄疸发病与感触外邪、内伤酒食、房劳虚劳等病因有关,并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中提及萎黄:“病者萎黄……利不止者死。”《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提到的黄疸涉及郁热、湿热、寒湿、虚寒、瘀血、水饮等多种病机,其中湿在发病中占了主导地位,如仲景言:“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在黄疸病的治疗上,张仲景提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的治疗大纲,记载了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茵陈术附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等经方。后世医家论黄疸发病在表在里、湿热轻重、寒热虚实等辨证思路,及应用利尿化湿、解表通里、清热化瘀、健中补虚等治疗方法,皆渊源于仲景。《中医内科学》将黄疸与萎黄分节论述。《中医内科学》认为黄疸发病以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及病后续发为主要病因,对黄疸病机的认识上继承张仲景“从湿得之”的思想,辨证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分为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瘀热、疫毒炽盛4种证型;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有寒湿阻遏、脾虚湿滞2种证型,治疗上以化湿邪、利小便为治疗大法。萎黄因脾土虚弱,肌肤失于气血滋养而发病,治疗上以调理脾胃、益气补血为主。在对黄疸病机的认识上,《伤寒杂病论》和《中医内科学》均认为黄疸发病有湿、热、寒、血瘀、脾虚等多种不同的病机,其中以湿邪为主。治疗均以化湿邪、利小便为治疗大法,采取清热利湿、温中补虚、化瘀等治法。《伤寒论》《金匮要略》对黄疸病机的认识已比较全面,基本涵盖了《中医内科学》黄疸分型的大部分内容,可以说《中医内科学》继承和补充了仲景的思想。《伤寒杂病论》黄疸辨治的内容较详细全面,《中医内科学》则在临床实际的基础上,提炼出较明确的辨治分型,在临床适应证的选方及加减上亦较为完备。

3《伤寒论》《金匮要略》与《中医内科学》黄疸辨治分型比较

3.1湿热疫毒炽盛证(急黄)

夏秋之际,暑湿当令,暑湿夹时邪疫毒伤人,内蕴中焦,熏蒸发黄,伤及营血,病势急暴,且具传染性,称为急黄。如《诸病源候论·急黄论》言:“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猝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证见猝然发黄,病势迅猛,其色如金,皮肤瘙痒或起瘀斑,高热烦渴,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有便血、衄血,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滑数。《中医内科学》载有此证型,治以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方选千金犀角散加味;动风抽搐者,合用紫雪丹;神昏谵语者,合用安宫牛黄丸。《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未载有此证型,但《伤寒论》于风温证一条中提到:“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瘲。”此为火劫发黄,亦属急证,且有热盛动风、火伤营血的症状,病机似与急黄证相近,治疗上可参考急黄证,同时应注意固护阴液,所谓“有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

3.2湿热内蕴

湿热交蒸互郁而发黄,属阳黄范畴。证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腹部胀满,胁痛,发热心烦,口燥口苦,恶心呕吐纳差,小便短黄而赤、甚则不利,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伤寒杂病论》中以清里热、利二便的治法清利湿热退黄,所述方有: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栀子柏皮汤、大黄硝石汤。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将此证型的辨治分为4种情况:热重于湿方选栀子柏皮汤;湿重于热方用茵陈五苓散;湿热并重治以茵陈蒿汤;湿热内结、里实腹满选用大黄硝石汤。《中医内科学》在继承湿热黄疸辨湿热之轻重的基础上,又提出湿热留恋证,适用于黄疸消退后,湿热未清,病情迁延不愈,甚至转成积聚、鼓胀的情况,治疗上选用茵陈四苓散,更有利于湿热内蕴证患者后期的预后调养。

3.3湿热壅上

“瓜蒂汤:治诸黄”(《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诸黄”既是谷疸、酒疸、黑疸等发黄病,湿热壅上者,应按照中医学“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治则,采用涌吐法使湿热从上排出,方用瓜蒂汤。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言:“酒黄疸者……脉浮者,先吐之……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中医内科学》中未有相应分型。

3.4寒湿困脾

寒湿困脾之黄疸,多虚、多寒、多瘀,发为阴黄。证见身色虽黄,黄色晦暗,脘腹痞满,纳差食少,神疲乏力气短,舌淡胖大,苔白腻,脉濡。治当温中散寒,健脾化湿。其以寒湿为重,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者,《中医内科学》称为寒湿阻遏证,以茵陈术附汤温化寒湿;其以脾虚为重,黄疸日久、湿滞残留、气血亏虚者,《中医内科学》称为脾虚湿滞证,方用黄芪建中汤健脾养血、温中退黄。《中医内科学》将此证再分为两种证型极为恰当,有利于初学者临床辨证选方。《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仅提及此证型:“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并未给出方药。此外仲景还提出“伤寒系在太阴”者“身当发黄”,亦属此证范畴。

3.5胆腑郁热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言:“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提到若黄疸发病过程中,伴见腹痛、呕吐症状,是邪在少阳郁遏胆火所致,证见身目俱黄,黄色鲜明,胁肋、腹部胀满疼痛,纳差呕吐,口苦咽干,身热或寒热往来,小便黄赤,大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滑。治宜和解少阳枢机、通腑泄热退黄。此处柴胡汤后世医家多认为是小柴胡汤,如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言:“以小柴胡汤散邪气,止痛呕。”此证型《中医内科学》有载,方选大柴胡汤加减。相对而言小柴胡汤补泻兼施,大柴胡汤清腑泄热之力更强,临证应根据邪正盛衰灵活选方加减。

3.6血瘀发黄

《伤寒论》第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言道太阳病发病过程中,出现身发黄、小腹硬、神志异常,无小便不利症状,是由血热互结于下焦所致,治当破血逐瘀泄热,血热去则黄自退,方用抵当汤。《中医内科学》中并未提到血热互结证型,但论述了当今临床更为常见的气滞血瘀证,证见胁下结块,隐痛、刺痛不适,舌有瘀斑,脉涩,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选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3.7表郁发黄

表郁发黄《伤寒杂病论》中有表虚表实之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言:“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脉浮者邪气在表,宜以汗解,此证兼有表虚,应调和营卫、扶正祛邪,方用桂枝加黄芪汤。表实者,邪实闭表,湿热内郁,证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小便不利等,治当外散表邪、内清湿热,方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杏仁、生姜辛温宣散,外解表邪;连翘根、赤小豆、桑白皮清利在里之湿热;甘草、大枣和中。黄疸兼有表证的情况为临床常见,临证可辨表虚表实灵活选用二方加减,而《中医内科学》中没有此证型。

3.8房劳伤肾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载有女劳疸,证见黄色晦暗,面黑无泽,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膀胱急,少腹满,甚者腹胀如水状,大便黑,时溏泄。尤在泾言:“此为女劳肾热所致。”方用硝石矾石散,方中二药质重直入下焦,硝石咸寒除热,矾石酸寒,“除固热在骨髓”(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以大麦粥和服,以防伤胃气。仲景在方后注明“病随大小便去”,可知此亦清热利湿之法。《中医内科学》中没有此证型。

3.9水热互结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云:“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脉沉及小便不利提示水饮内结于里,方中麻黄、生姜、白术辛温宣散水液、利尿消肿,石膏辛寒散热结,甘草、大枣、白术健脾护胃,以方测证,此证由水热互结、交蒸互郁而至发黄。《中医内科学》中未论述此证型。

3.10脾胃虚弱

证见身淡黄干萎不泽,两目不黄,纳差食少,倦怠乏力,心悸神疲,无小便黄赤不利,大便溏,舌淡苔薄,脉濡细。由脾土虚弱,肌肤失养,脾色外现所致。仲景治以小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曰:“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中医内科学》中萎黄轻证治以黄芪建中汤,重症选用人参养荣汤。笔者认为临床上脾虚重者运化失司,人参养荣汤过于滋腻碍脾,不如建中汤实用。

3.11肝脾不调

《中医内科学》黄疸一节中分出肝脾不调证型,证见脘腹痞满,胁肋隐痛不舒,手足不温,纳差,大便不调,舌苔薄白,脉细弦。方以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加减调和肝脾。此证型临床多见,《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未有相应方证,经方医家多以四逆散加减治疗,《中医内科学》补充极为恰当。

4病案举例

郭某,男,84岁,年6月入院。主诉:右胁下胀满2月余,全身黄染1d。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胁下胀满不适,饭后加重,10d前出现反复发热,发热时伴寒战,体温39.8℃,自行口服左克、泰诺、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效果欠佳。1d前出现全身黄染,为求系统治疗来我院就诊。入院证见:全身黄染,右胁下及胃部胀满,反复寒战发热,纳差,大便2~3日1行,色黄时黑,小便黄,舌红绛,苔白厚燥,脉弦滑。行全腹CT示: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轻度扩张。中医诊断:黄疸,湿热蕴阻,胆腑郁热证;西医诊断:黄疸;胆系结石;肝内胆管扩张。分析:患者虽年过八旬,然体质壮盛,性急易怒,肝气不畅,加之饮食内伤,以致内生湿热,蕴阻胆腑胃脘。少阳经气不利,故患者出现胁下胀满、反复发热、脉弦滑等少阳证表现;腑气不通,胃失和降,则胃脘胀满、纳差、大便不畅;舌红绛,苔白厚燥,身黄、小便黄为湿热内蕴、热盛伤阴之有力佐证。治当枢转少阳、清热利湿,方选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方中大柴胡汤枢转少阳气机,通泄胆腑瘀热,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加鸡内金、麦芽消食导滞,生地黄、麦冬清热养阴,连翘宣发郁热。处方:柴胡12g,黄芩12g,枳实12g,清半夏9g,白芍30g,茵陈30g,栀子12g,大黄6g,连翘15g,麦冬15g,醋鸡内金15g,炒麦芽10g,生地黄15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配合熊去氧胆磷酸胶囊降胆固醇溶石等治疗,住院治疗11d后,患者全身黄染基本消失,右胁下及胃部胀满消失,无明显发热,纳可,大便日行1次,略干,小便频,略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遂出院。

5总结

《伤寒杂病论》对现代临床治疗黄疸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现代临床仍常用茵陈蒿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等经方,治疗小儿黄疸常用的茵栀黄颗粒也是由茵陈蒿汤加减制成。《中医内科学》也并非完善,许多临床常见证型及有效经方并未记载,并有少许不切临床实际的内容。而且针灸或针药结合治疗黄疸中医已具备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经验,开展中医药、针灸、西医药协作治疗黄疸,才能更有效指导临床。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年第1期责任编辑:胡春雨

1

本文所用某些图片(或加工前原图)来自网络,若有疑似侵权行为,请确认后与我们联系,届时将予以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shizhile.com/hdyx/5610.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