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人”是前两年风靡全球的卡通人物。大大的眼睛,呆萌的形象,尤其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
然而就在前不久,医院接连遇两位“小黄人”!他们出生还未满一天,医生就为他们进行了大换血。
原来,这两个宝宝因母婴血型不符,患了溶血病,其中还有宝宝是“熊猫血”的溶血病。出生后他们的皮肤、眼睛都变成了黄色,黄疸指数一再飙升,成了“小黄人”,随时有生命危险。
“熊猫血”妈妈产女新生儿患溶血症
安徽陈女士(化名)今年37岁,是Rh阴性血,也就是俗称的“熊猫血”。怀孕之路十分坎坷,她之前怀过11胎,出生了4个,存活的仅有一个,这个女儿目前已14岁。3月17日中午,陈女士成功产下一个女婴。可出生两小时后,孩子黄疸越来越严重。胆红素从μmol/L迅速飙升至μmol/L。最后超出了新生儿胆红素正常值的上限,赵女士眼看着自己的孩子肤色变黄,成了“小金人”。
“新生儿出现的是溶血症!”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朱玲玲说,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从而发生免疫反应,引起了溶血性疾病。
如果不予治疗,大多严重患病的胎儿会死亡。Rh溶血病也可导致新生婴儿黄疸(皮肤、眼睛变黄)、贫血、大脑损伤、心衰甚至死亡。
更棘手的是,赵女士是“熊猫血”,新生儿患的是少见的“Rh溶血症”。换血!又接诊一溶血症新生儿两台换血术同时进行
“这种情况一定要进行换血,不然新生儿随时丧命。”朱玲玲说,新生儿体内红细胞不停被破坏,血中胆红素不断产生,濒临高限,情况十分凶险,必须换血治疗。
她立即让科室医生联系血库,准备Rh阴性血。可就在此时,科室又接诊了一个出现溶血症的新生儿,是ABO溶血病。
平时医院才会接诊一个,这一下子接诊了两个,医生护士的神经都紧绷起来!
朱玲玲说,换血术十分复杂,并不是简单的抽血、输血。抽血、进血一定要均衡,每次只能抽20毫升、输20毫升同时进行,而且抽血是人工操作,要求较高。
当晚七点多,在专家组的带领下,对“Rh溶血病”的新生儿和“ABO溶血病”的新生儿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换血,一个是脐静脉—外周静脉换血术,一个是动静脉同步换血术。
熊猫血本就稀缺,换血需要不少血量,体重每一公斤就需要换血毫升,所以备血就花了不少时间。
朱玲玲介绍,“Rh溶血病”的新生儿出生时预留了8厘米长的脐带,术中通过脐静脉换血,共输血毫升,相当于宝宝全身的血液都换了一遍。“两台换血术同时进行,整个换血过程较为顺利。”术后,两个患儿生命体征平稳,目前,他们仍在住院治疗。
注意!宝宝出生后4-5天是黄疸高峰期
新生儿易出现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一般皮肤、黏膜及巩膜发黄。
朱玲玲介绍,70%-80%的宝宝在未满月期间,都容易出现新生儿黄疸。
一般来说,新生儿出现黄疸,第5-6日皮肤会恢复正常。但如果新生儿从生理性变为病理性黄疸,特别是当血中胆红素浓度超过umol/L,此时易致新生儿脑病,引起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可能引起死亡。
特别提醒,新生儿黄疸高峰期为生后4-5天,因此出生后前三天出院的婴儿,家长要尤其注意。
受个人经验与观测环境的光照情况的影响,家长在观察黄疸程度时,应注意选择天然光线充足的地方,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程度——
如果仅仅是面部黄染为轻度黄疸;
躯干部用手指将皮肤按压后抬起,观察皮肤黄染的情况,躯干部皮肤黄染为中度黄疸;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四肢和手足心,如果也出现黄染,即为重度黄疸。
发现躯干部皮医院就诊,防止发展到重度黄疸。妇女如曾生过有胎黄的婴儿,再妊娠时应作预防,按时服用中药。
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要注意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严重可致婴儿死亡。若婴儿出现拒乳、喂养困难、吮吸无力等,应予以重视,及时治疗,防止核黄疸发生。
来源:扬州晚报
图片来源:网络
猜你喜欢
女子5年反复流产竟是母胎MN血型不合
宝宝眼珠又黑又大可能是个“美丽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