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肝病病房,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各样的“小黄人”。不像可爱的卡通小黄人,他们面容憔悴,整个眼球都是深深的黄色,有些人又黄又肿如要吹破的气球,更多的人干瘪如枯萎的稻草人,空洞的眼神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恐慌。
“医生,我要换房间,隔壁床黄疸,会传染给我的。”
“医生,我爸的黄疸会不会传染人,我们家的孩子还小,回家怕不怕传染给孩子。”
……
我相信每一个医生都被问过类似的问题。我第一次被这么问的时候,其实没有意识到:黄疸的病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歧视。
划重点:黄疸不是传染病,但乙肝是传染病。
黄疸:是由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胆红素来源于坏死的血红细胞,经过肝脏代谢,混入大便、尿液中排出,代谢障碍基于2大原因:1、生成增多,2、排出障碍。
1、胆红素生成增多比较多见于:血液病(溶血),不具有传染性。
2、胆红素排出障碍又分:肝细胞性和胆管因素,如药物导致的肝脏损伤和胆结石(不具传染性),病毒(部分具有传染性)等感染导致的肝细胞损伤,乙肝病毒最多见。
“黄疸会传染人”,我觉得这个想法和说法,应该是基于“我国是乙肝感染大国”这个背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乙肝患者和携带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不像“新冠”这种呼吸道病毒,乙肝病毒主要存在人的身体内,特别是在肝脏内群聚最多,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母婴、血和血液制品、破损的皮肤黏膜及性接触传播。
关于“乙肝是否会通过日常接触感染?”,让我们来看有关“乙肝病毒在患者各种体液中的含量”的研究:乙肝患者HBV-DNA的含量在血液中最高,血液、唾液、尿液检出率分别为75.89%、47.17%、23.73%,汗液中检出率暂无阳性报道。
也就是说,除非你能接触到乙肝患者的血液、唾液或者尿液,而接触的同时,还要那么巧有皮肤、粘膜破损,才分别有75.89%、47.17%、23.73%可能性接触到HBV病毒,才会有可能被传染(不是接触就一定感染,机体有一定免疫清除力)。况且,在我国广覆盖乙肝疫苗的国情下,就算接触到,被感染的概率也是很低的。
预防乙肝感染的正确做法:
1、普及公筷的使用,避免跟别人共同使用牙刷、筷子等。
2、杜绝被感染的危险行为,包括:不正规的纹身、不洁性交和吸毒等。
3、乙医院复查相关指标,必要时药物治疗。
4、一起生活的亲人或伴侣应该定期复查“乙肝两对半”,必要时加强“乙肝”疫苗。
不要“恐乙肝”,已经是很久很久之前的口号了。这次Loeson要提出:不要害怕“小黄人”!黄疸不会传染,而乙肝可防可治,不值得害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