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前位,宫体部大小、形态可,轮廓规则,于后壁肌层内探及一大小约1.4x0.9cm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清,余肌层回声均匀,宫腔内探及范围约1.8x0.8cm的强回声结节,界尚清,CDFI:其内可见稀疏点状血流信号。宫颈部可见多个囊性暗区,较大者大小约1.3x1.1cm。双侧卵巢可显示,于左卵巢内可见一大小约2.6x2.6cm的囊性包块,边界清,形态规则,囊内部分可见密集点状等回声,CDFI:囊壁及其内均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宫后探及宽约1.7cm的液性暗区。超声提示:宫腔内强回声结节;子宫小肌瘤;左侧附件区囊性包块;宫后积液;宫颈部多发纳囊。
唐医生:哪位老师,帮忙看看这个彩超好吗?宫腔内的强回声可能是什么?
刘医生:息肉?
唐医生:老师,息肉可能大,对吗?
刘医生:是的。
唐医生:宫后积液1.7cm,妨碍做宫腔镜吗?老师。
刘医生:应该先了解她的月经周期,没有腹痛症状,排除炎性可以做的。
唐医生:谢谢!
相关知识链接在妇科临床上,子宫内膜息肉是女性最常见的子宫内膜病变之一,它是子宫内膜局部良性结节状凸起,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血管组成。有报道,子宫内膜息肉的患病率在25%左右,绝经前子宫异常出血的妇女中10%-40%可发现子宫内膜息肉,且有0-12.9%的恶变率。研究还发现,子宫内膜息肉虽可发生于青春期后的任何年龄,但以40-50岁及绝经后妇女多发,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及月经过多,生育年龄妇女发病还可引发不孕。
病因
基于人类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子宫内膜息肉有了很深的认知,但是有关其病因和发生机制,至今尚无法阐明,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和长期炎性刺激、内分泌紊乱相关。目前,认为年龄增长、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乳腺癌术后长期应用他莫昔芬是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的高危因素。
临床表现
在异常子宫出血(AUB)的分类中有一种诊断为“AUB-P”,指的是子宫内膜息肉造成的异常出血,在不孕门诊中也常见到B超发现的子宫内膜息肉。另有一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可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中发现。
妇科检查
子宫内膜息肉为局限性内膜肿物,好发于子宫底部,其次为子宫角部,突出于宫腔内、光滑、肉样硬度,0.1-5cm大小不等,蒂长短不一。妇科检查时,如息肉蒂较长,突出于宫颈口,可以发现舌状或球形赘生物突出于宫颈口,若息肉较大,双合诊可查及宫体略大,但很多患者一般无明显妇科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
子宫内膜息肉有多种检查手段,阴道超声(TVS)和宫腔镜检查是现今较为常用的检查方法。TVS检查快速、方便、无创、经济,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首选检查方法。宫腔镜检查不仅可以在直视下全面检查宫腔,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直视下切除病灶,联合病理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但宫腔镜是有创检查,操作需在麻醉状态下进行,风险与费用相对较高。另外,经阴道子宫声学造影技术因检查时可能会给被检者带来痛苦,故多作为超声检查的补充方法;诊断性刮宫容易漏诊误诊,多不使用;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在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中并不常用,多由于不孕而进行常规HSG检查中发现息肉。
治疗
有研究报道,一些子宫内膜息肉可以自然消退,自然消退率高达25%,但无法预测消退的因素。因此,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指南中治疗推荐:对于小的、无症状的息肉,保守治疗是合理的(A级);目前不推荐药物治疗息肉(B级);宫腔镜息肉切除术仍然是治疗黄金标准(B级);不同的宫腔镜息肉切除术临床预后没有显著差异(C级);绝经后有症状妇女应切除息肉并进行组织学评估(B级);基于其微创性,低成本及相对低手术风险(C级),宫腔镜切除术好于子宫切除术;对于患有息肉的不孕妇女,手术切除息肉有助于自然受孕或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A级)。
超声详述
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指南中有这样的诊断推荐:阴道超声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检测提供可靠的信息,并应选择其中适合应用的(B级证据);彩色或能量多普勒提高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能力(B级证据)。因此阴道超声不仅可作为临床普查和术后随访的手段,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导向,有利于宫腔操作的准确性及针对性。
阴道超声检查的最佳时机:在增殖期的早中期,即月经干净后3-7天内,因为该时段子宫内膜薄,呈线状低回声,而子宫内膜息肉多呈中高回声,对比度好,较小的息肉容易检出。
超声表现:典型子宫内膜息肉的超声表现为:子宫腔内中高回声团,与内膜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呈圆形、椭圆形、乳头状、水滴状或条索状,伴或不伴宫腔积液,因被子宫内膜包绕,有时可见病灶周围环绕弱的强回声晕,子宫内膜形态不对称,CDFI显示一条较粗的长条状或棒状血管从内膜基底层连续到病灶内,有时息肉内部亦见星点状或稍丰富的血流信号,多普勒检查可测得低速的动脉血流频谱,血流速度5-13cm/s,RI0.4。
不典型的子宫内膜息肉超声图像:子宫腔内团块基底宽、回声低或杂乱回声,当息肉中间囊性病变时,其内可见液性小暗区。
那么,还有哪些疾病呈现子宫腔内强回声呢?
1.粘膜下子宫肌瘤:超声表现为宫腔线分离,病灶呈圆形,突出内膜表面,边界清晰,回声低或有衰减,部分有蒂,内膜基底层变形或中断,可探及肌瘤周围环状或半环状血流。
2.子宫内膜癌:超声图像表现为子宫内膜形态不规则,多呈菜花状强回声团块,内部回声紊乱不均,基底宽,癌变内膜与肌层浸润处有丰富的血流信号,并可测及异常低阻力血流频谱,RI0.4。对老年妇女,尤其是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妇女检查要仔细、谨慎。
3.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超声表现为子宫内膜均匀增厚,呈梭形高回声,宫腔线居中,双侧内膜对称,或见散在分布的小囊结构,部分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内膜增厚不均,见结节状高回声团块,CDFI显示高回声的子宫内膜内可见散在分布的点状血流信号。
4.宫内早早孕:与中间囊性变性的内膜息肉相似,病史可助鉴别。
贺红英教授,妇科肿瘤学博士,广西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
专家点评子宫内膜息肉是临床中超声提示宫腔内强回声最常见的子宫内膜病变之一,需要与子宫粘膜下肌瘤、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等疾病相鉴别;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中发现,且多数无明显妇科阳性体征,阴道超声(TVS)和宫腔镜检查是现今较为常用的检查方法;因子宫内膜息肉自然消退率高达25%,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指南中推荐小的、无症状的息肉,可保守治疗,而针对患有息肉的不孕妇女,宫腔镜手术切除有助于自然受孕或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另绝经后有症状者也应手术切除并进行组织学评估排除恶性病变。
参考文献《“速胜不能,速败不甘”之子宫内膜息肉》(张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