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
专业综合-其他-中毒。
本章重点内容是中毒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表现和治疗。
一、总论
1.病因和中毒机制
(1)中毒原因:职业性中毒和生活中毒。
(2)中毒机制:局部刺激、腐蚀,妨碍氧的摄取、运输和利用,麻醉作用,抑制酶活性,干扰细胞或细胞器的生理功能,受体的竞争。
(3)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量和接触时间,进入人体的途径,个体易感性,其他化学物质的联合作用。
2.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①皮肤黏膜
1°灼伤:腐蚀性毒物中毒;
2°发红:酒精、阿托品、抗胆碱药和抗组胺药中毒;
3°口唇樱红: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4°发绀:影响氧合的物质、产生高铁血红蛋白的物质、抑制呼吸或引起肺水肿的物质中毒;
5°黄疸:引起肝损害或引起急性溶血的物质。
②眼部:
1°瞳孔扩大:阿托品、莨菪碱中毒;
2°瞳孔缩小:有机磷、吗啡、镇静催眠药中毒。
③神经系统:
1°谵妄:阿托品、酒精中毒;
2°肌肉纤维颤动:胆碱酯酶抑制剂中毒;
3°昏迷:吗啡、酒精、催眠药、镇静麻醉药中毒。
④呼吸系统:
1°呼吸气味:酒精中毒有酒味,氰化物中毒有苦杏仁味,有机磷中毒有蒜味;
2°呼吸频率:呼吸中枢兴奋剂加快频率,催眠药、吗啡减慢频率;
3°肺水肿:刺激性气体、有机磷中毒可导致肺水肿。
⑤循环系统:多种毒物可导致心律失常、心跳骤停、休克等。
⑥消化系统:多种毒物可导致呕吐、腹痛、腹泻和肝损害。
⑦泌尿系统:多种毒物可导致急性肾衰竭,一些药物中毒也可导致尿液颜色改变。
⑧血液系统:多种毒物可导致溶血、再障或出血等。
(2)慢性中毒
①神经系统:痴呆、震颤麻痹、周围神经病等。
②消化系统:中毒性肝病。
③泌尿系统:中毒性肾病。
④血液系统:白细胞减少和再障。
⑤骨骼系统:氟骨症。
3.诊断
接触史+临床表现+病原和毒物检测,诊断包括毒物和种类、中毒途径、受损组织器官及中毒的严重程度。
4.治疗和预防
(1)急性中毒的治疗原则:立即终止接触毒物,清除进入体内已吸收和未吸收的毒物,使用特效解毒剂或拮抗剂,积极对症治疗。
(2)慢性中毒的治疗原则:解毒疗法、对症治疗。
二、急性农药中毒
1.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1)原因:生产性中毒、使用性中毒和生活性中毒。
(2)中毒机制:有机磷农药可以与胆碱酯酶结合,抑制器活性,使得乙酰胆碱大量聚集,产生先兴奋后抑制的表现,包括M样、N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因为呼吸衰竭死亡。
(3)临床表现和分级
①M样作用: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的表现。
②N样作用:运动神经元兴奋的表现,主要是肌束颤动,而后就无力最后呼吸衰竭。
③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头晕、头痛、共济失调、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④迟发型多发神经病:急性中毒症状消失后2~3周后发生的迟发神经损害,出现感觉、运动型多发神经病的症状和体征,主要累及肢体末梢。
⑤中间综合征:发生在重度中毒、中毒后24~48小时和复能药使用不足的患者,表现为胆碱能危象消失,意识恢复清醒或未恢复意识,发生前突然出现颈项肌、四肢近端肌肉和III、VII、IX、X对脑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引起通气障碍性呼吸困难或衰竭,可导致死亡。
⑥局部损害。
⑦中毒程度的分级:只有M样作用—轻度,出现N样作用—中度,昏迷、呼吸困难、全身肌肉颤动、瞳孔针尖大小、呼吸肌麻痹、生命体征不稳定—重度。
(4)辅检:胆碱酯酶活力测定、分解产物检测等。
(5)诊断与鉴别诊断
①诊断:接触史+临床表现+胆碱酯酶活力70%以下+阿托品试验和毒物鉴定。
②鉴别诊断:中暑、急性胃肠炎、脑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
(6)治疗:
①终止接触毒物:洗胃可用清水、2%碳酸氢钠或生理盐水洗胃,敌百虫禁用2%碳酸氢钠,甲拌磷、内吸磷、对硫磷、乐果、马拉硫磷禁用高锰酸钾洗胃。
②解毒药应用:抗胆碱药、胆碱酯酶复活剂。
③对症支持治疗。
2.杀鼠药中毒
(1)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杀鼠药(毒鼠强)
①中毒机制:拮抗GABA。
②临床表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抽搐、强直性惊厥、昏迷。
③救治原则:
清除毒物:催吐、洗胃、导泻,清除可能沾染在皮肤的毒物;
控制抽搐;
血液净化:最常用血液灌流,也可用血液透析和血浆置换;
解毒剂;
加强支持治疗和保护脏器功能。
(2)有机氟类杀鼠剂
①中毒机制:结合辅酶A,抑制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损害。
②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头痛头晕、肌肉震颤、意识障碍昏迷、阵发性抽搐;
循环系统损害:心悸、心动过速、心衰、心律失常、心肌损害等。
③实验室检查血氟、尿氟增高,血钙、血糖降低,血柠檬酸增高等。
④分型
轻型:头晕头痛、肢体小抽搐、恶心呕吐、窦速、体温下降;
中型:轻型+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肢体痉挛+心肌损害;
重度:昏迷、惊厥、严重心律失常、心衰、呼吸困难。
⑤治疗:
清除毒物:催吐、洗胃、导泻,洗胃后胃管注入乙醇或食醋;
解毒剂;
控制抽搐;
血液灌流;
对症支持治疗。
(3)抗凝血类杀鼠剂
①中毒机制:干扰维生素K合成。
②临床表现:中毒后中晚期出现广泛出血。
③救治要点:清除毒物,维生素K1,糖皮质激素、输血、对症支持治疗。
三、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1.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职业中毒、生活性中毒。
(2)发病机制:CO与血红蛋白结合是的血红蛋白丧失携氧能力造成组织缺氧。
2.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头痛、恶心、四肢无力、气短呼吸困难、幻觉、运动失调、意识障碍、昏迷、呼吸抑制、去皮质状态。
(2)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急性中毒意识恢复后2~60天假愈期,出现神经或意识障碍、锥体外系障碍(震颤麻痹综合征)、锥体系神经损害、大脑皮质局灶性功能损害、脑神经及周围神经损害。
3.辅检
COHb测定、EEG、CT等。
4.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接触史、临床表现和COHb测定。
(2)鉴别诊断:脑血管意外、脑炎、糖尿病并发症、其他原因的中毒。
5.治疗、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
(1)终止CO吸入。
(2)氧疗:吸氧、高压氧舱。
(3)生命脏器功能支持治疗。
(4)防止脑水肿。
(5)促进脑细胞代谢。
(6)防止并发症和后遗症。
6.预防
四、镇静催眠药中毒
1.中毒机制
(1)苯二氮卓类:抑制边缘系统GABA。
(2)巴比妥类:广泛抑制脑内神经元。
(3)吩噻嗪类:作用于网状结构。
2.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①巴比妥类药物中毒:嗜睡、发音不清、步态不稳、眼球震颤,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深昏迷,呼吸变浅变慢最后停止。
②苯二氮卓类药物中毒:主要是嗜睡、头晕等。
③吩噻嗪类药物中毒:锥体外系反应,包括震颤麻痹综合征、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反应。
(2)慢性中毒:出轻度中毒症状外,还伴有精神症状。
(3)戒断综合征:长期服用大剂量镇静催眠药的患者,突然停药或迅速减小药量时,出现自主神经兴奋性增高和轻中度神经和精神异常。
3.治疗原则
(1)急性中毒的治疗
①维持昏迷患者重要脏器的功能。
②清除毒物
1°洗胃;
2°活性炭;
3°碱化尿液与利尿:吩噻嗪类药物中毒效果较差;
4°血液净化:苯巴比妥类药物中毒可用血液灌流,戊巴比妥、吩噻嗪可用血液透析和血液灌流。
③解毒剂:氟马西尼是苯二氮卓类的特效拮抗剂。
④对症支持治疗。
⑤专科会诊。
(2)慢性中毒的治疗:逐步减药,精神科治疗。
(3)戒断综合征的治疗:足量药物控制戒断症状,缓慢减药至停药。
年执医真题回顾
第三单元
23.可判断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的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最有意义的是
A.血胆碱酯酶活力
B.血氧分压
C.心率
D.瞳孔大小
E.肺部湿啰音
A
血胆碱酯酶活力直接反应中毒程度。
63.女,35岁。与家人吵架后服敌百虫ml,30医院。查体:昏迷状态,呼吸困难,皮肤湿冷,双瞳孔如针尖大小。正确的紧急处理是
A.气管插管气道保护后硫酸铜溶液洗胃+导泻
B.直接应用大量生理盐水洗胃+导泻
C.直接应用硫酸铜溶液洗胃+导泻
D.气管插管气道保护后2%碳酸氢钠溶液洗胃
E.气管插管气道保护后应用大量温水洗胃+导泻
A
患者中毒严重,应气道保护,敌百虫禁用碳酸氢钠洗胃,硫酸铜洗胃+导泻效果好。
中暑
专业综合-其他-中暑。
本章重点内容是中暑的临床表现、分类。
一、病因
环境温度过高、产热增加、散热障碍、汗腺功能障碍等。
二、发病机制
体温过高引起体内酶、线粒体、细胞膜等功能障碍。
三、临床表现
1.热痉挛
严重肌痉挛伴收缩痛,体温正常、血钠、氯化物减少,常发生在高温天气强体力劳动后。
2.热衰竭
先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继而口渴、胸闷、脉搏细弱缓慢,血压偏低、可晕厥、手足抽搐,严重者周围循环衰竭,体温轻度升高,HCT增加,高钠血症,轻度氮质血症和肝功能异常。
3.热射病
高热和意识障碍,大量出汗、心率增快、脉压增大可有横纹肌溶解、肝肾功能衰竭、MODS,也伴神经精神改变,严重者可造成死亡,主要发生于高温下散热障碍或体温调节障碍。
四、治疗
1.热射病和热衰竭
转移患者至阴凉通风处休息,补充含盐凉水或饮料。静脉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和氯化钾。
2.热射病
(1)体外降温。
(2)体内降温。
(3)药物降温。
(3)对症支持治疗。
点击最下面的阅读原文,下载包含十年真题的「掌上题库」App。
执考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