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附一院(医院)黄强教授胰腺肿瘤MDT团队第20期病例讨论于-2-1如期举行。
胆胰外科黄强、王成、胡元国、邵成送、邱陆军、王士堂教授;
影像科CT室韦炜、李丹教授、MR室曾飞雁、袁蕾教授、B超室叶显俊教授;
肿瘤化疗科王刚教授。
本次会议分二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由胆胰外科尹帅博士汇报了近期出院的10例胰腺手术患者
其中9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全腔镜1例),1例胰体尾+脾切除术。病理包括包括胰腺癌2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3例,胆管下端癌2例,壶腹部癌2例。肿瘤化疗科王刚教授对患者术后辅助治疗制定了详细的方案。
第二部分针对6例疑难病例,专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病例1
患者,男,22岁,“反复发作意识不清伴四肢抽搐9月,加重3月”入院。9月前患者晨起后出现走路摇晃,意识模糊,持续1-2min后症状消失,间歇性发作,平均每月1-2次。7月前患者症状加重,先医院均诊断考虑“癫痫”,按照癫痫对症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1月前患者发病时再次就诊,时测空腹血糖1.8mmol/L,予以补糖后症状缓解。此次因低血糖就诊我院,检查提示胰尾部病变,考虑胰岛素瘤收住我科。查体:神清,腹平坦,腹部柔软,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辅助检查:CT及MRI提示胰腺尾部占位。胰岛素(空腹)及胰岛素C肽(空腹)监测正常。现提交MDT讨论,患者目前的诊断及下一步治疗。
B超室叶显俊主任:B超提示胰体尾部显示范围约20mm×15mm低回声,边界规则,超声造影见胰尾部低回声结节快速增强,动脉期呈高增强。胰尾部高增强结节,结合病史考虑胰岛素瘤可能。
CT室韦炜、李丹主任:胰尾部后方见结节状稍高密度影,大小约1.7*1.6cm,增强扫描不均匀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性均匀强化,延迟期增强程度减低,胰管无扩张。胰尾部占位,结合病史考虑胰岛素瘤。
MRI曾飞雁、袁蕾主任:胰尾部后方见结节状等T1稍长T2信号影,边界清,大小约1.7*1.6cm,DWI呈稍高信号,ADC图像呈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花瓣状清,不均匀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性均匀强化,延迟期增强程度减低,平扫信号及强化程度均近于脾实质。胰尾部占位,结合病史考虑胰岛素瘤。
胆胰外科黄强、王成、胡元国、邵成送、邱陆军、王士堂主任:该患者病史特点:①反复发作意识不清伴四肢抽搐9月,加重3月就诊;②期间按癫痫治疗,此次因低血糖就诊;③影像学检查发现胰尾部高密度病灶。结合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临床诊断胰岛素瘤。胰岛素瘤临床表现为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即自发性周期性发作低血糖症状、昏迷及其精神神经症状,每天空腹或劳动后发作者;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口服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症状可立即消失。胰岛素瘤是的一类少见的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为1-4/百万,临床多因低血糖引起的精神症状误诊为癫痫,贻误病情。该病大多为散发性,病灶较小,好发于50-60岁人群,约90%胰岛素为良性肿瘤,外科手术切除可治愈。值得注意的是该患者为22岁年轻男性,应警惕为MEN-1合并胰岛素瘤,MEN-1综合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内分泌肿瘤综合症,临床表现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垂体腺瘤等,部分患者可累及肾上腺。建议:1、进一步完善垂体MRI、甲状旁腺B超、肾上腺B超及相关激素水平测定进一步明确诊断;2、建议腹腔镜胰腺肿瘤切除,可选择肿瘤剜除术、胰体尾切除术等,备术中冰冻及术中B超,术中监测血糖变化。
MDT讨论意见:结合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临床诊断胰岛素瘤。建议:1、进一步完善垂体MRI、甲状旁腺B超、肾上腺B超及相关激素水平测定进一步明确诊断;2、建议腹腔镜胰腺肿瘤切除,可选择肿瘤剜除术胰体或尾切除术等,备术中冰冻及术中B超,术中监测血糖变化。
后续:该患者完善垂体MRI、肾上腺B超未见异常,甲状旁腺B超示左侧甲状旁腺可见19*7mm低回声区,考虑腺瘤。PTH95.6(11-67),明显升高。结合检查,该患者目前诊断MEN-1相关胰岛素瘤可能,明确诊断需进一步行基因检测。针对胰腺病灶行手术治疗,术中经B超探查胰颈部、胰尾部2处病灶,遂行腹腔镜下胰体尾+脾切除术,术中血糖监测升高,术中冰冻证实为神经内分泌肿瘤,术后血糖稳定,无低血糖发作。另外,有意思的地方为此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胰尾部1枚病灶,术中探查为2枚,故对于胰腺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应强调行术中B超检查,避免漏诊。
病例2
患者,胡某,男性,52岁。系“皮肤巩膜黄染1月余入院。患者于-12-15患者暴饮暴食后出现上腹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伴阵发性加重,向腰背部放射,有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有所缓解,医院急诊,诊断急性胰腺炎,给予禁食、抑酸、抑酶、补液、肠内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治疗期间患者逐渐出现皮肤巩膜黄染,逐渐加重,同时伴有尿黄,小便呈酱油色。医院考虑为梗阻性黄疸,建议转入我院治疗。门诊拟“急性胰腺炎、梗阻性黄疸”收住我科。年01月05日在局麻下行经肝胆道造影及置管引流(PTCD),术后予抑酶、保肝、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引流通畅,每日胆汁ml左右,年01月08日带管回家。现患者胆道引流2周后复查,为求进一步明确胆道梗阻原因收住入院。辅助检查:PTCD前:Tb.5↑Db.6↑CA19-.4↑PTCD后:Tb28.3↑Db22.7↑CA19-.6↑,IgG4正常。影像学检查提示:胰腺炎治疗后改变,胰周假性囊肿形成。该患者目前诊断梗阻性黄疸、急性胰腺炎治疗后改变、胰周假性囊肿形成、PTCD术后。目前黄疸原因不清,现提交MDT讨论,患者目前的诊断及下一步治疗。
B超室叶显俊主任:患者B超提示胰腺回声欠均匀,胰管直径约4mm,胰腺周围见大小约*55mm混合声区,胆总管显示不清,胰管扩张,胰腺周围混合回声区,结合超声造影显像,考虑胰腺假性囊肿可能性大。
CT室韦炜、李丹主任:CT显示胰腺肿胀以体尾部显著,胰管稍扩张,胰周见片状渗出液影,胰腺前方见大片低密度影,边界尚清,大小约mm*48mm,增强扫描后未见明显强化。增强时胰腺钩突部似见低密度病灶,但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密度改变,无强化,考虑炎症可能性大。结合病史考虑胰腺假性囊肿形成,胰腺钩突部病灶考虑炎症,肿瘤待排。
MRI曾飞雁、袁蕾主任:MRCP可见胰腺肿胀以体尾部显著,胰管稍扩张,胰周见片状渗出液影,胰腺前方见大片混杂长T2信号,边界尚清,大小约mm*49mm,考虑胰腺假性囊肿形成,建议胰腺增强MRI,排除有无合并有胰腺肿瘤。
胆胰外科王成、胡元国、邵成送、邱陆军、王士堂主任:结合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目前诊断梗阻性黄疸、急性胰腺炎治疗后改变、胰周假性囊肿形成、PTCD术后。目前黄疸经PTCD引流后基本降至正常,但胆道梗阻原因不清,胆道、胰腺无结石及肿瘤诊断直接依据,考虑与胰腺炎及胰腺假性囊肿有关,但患者CA19-9升高,胰腺钩突部可疑病灶伴胰管扩张,胰腺钩突部肿瘤不能排除。建议:继续临床观察,2-4周后复查再次复查增强CT及增强MRI,必要时超声内镜穿刺明确病理。
胆胰外科黄强主任:该患者病史特点表现为:①有急性重症胰腺炎发作病史,考虑与暴饮暴食相关,无胆道结石病史;②胰腺炎治疗期间渐进性出现黄疸,经PTCD引流后逐渐下降;③多次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胰腺假性囊肿形成,但未见明确胰腺病变,仅有胰腺钩突部可疑病灶及胰管轻度扩张;④伴有CA19-9升高。本次讨论的主要目的为患者的黄疸原因,胰腺钩突部是否存在肿瘤。建议:①患者目前黄疸已基本降至正常,建议尝试夹闭引流管,观察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如能否夹管,夹管后有无上腹部不适,夹管后黄疸有无加重等;②目前无胆道、胰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直接依据,黄疸原因考虑与胰腺炎及胰腺假性囊肿有关;③胰腺炎病因仍考虑与暴饮暴食有关,但应警惕部分胰腺恶性肿瘤临床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症状的,胰腺钩突部可疑病灶继续临床观察,2-4周后复查再次复查增强CT及增强MRI,必要时超声内镜及PET-CT进一步检查。
MDT讨论意见:结合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诊断梗阻性黄疸、急性胰腺炎治疗后改变、胰周假性囊肿形成、PTCD术后。建议:①患者目前黄疸已基本降至正常,建议尝试夹闭引流管,观察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如能否夹管,夹管后有无上腹部不适,夹管后黄疸有无加重等;②目前无胆道、胰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直接依据,黄疸原因考虑与胰腺炎及胰腺假性囊肿有关;③胰腺炎病因仍考虑与暴饮暴食有关,但应警惕部分胰腺恶性肿瘤临床以急性胰腺炎为首发症状的,胰腺钩突部可疑病灶继续临床观察,2-4周后复查再次复查增强CT及增强MRI,必要时超声内镜及PET-CT进一步检查。
既往回归:
第16期MDT中病例1:患者当时考虑胰腺体尾部病变,胰腺癌可能,局部胰源性门脉高压明显,病灶局部病期较晚,与胃壁及左侧肾上腺关系密切,同时周边炎症渗出明显,与血管关系,包绕脾动静脉,与腹腔干及肝总动脉界限尚清。治疗上可考虑积极手术探查,或先行超声内镜穿刺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后决定。后患者行超声内镜穿刺,病理证实为胰腺癌,随后行新辅助转化治疗,方案为:改良的Folfirinox。经过4个疗程的新辅助治疗前后比较::A(anatomy),从解剖学角度,该肿瘤与腹腔干、肝总动脉接触度仍大于度,界限模糊;B(biology),肿瘤明显缩小,肿瘤标志物一直正常;C(condition),全身状况改善,体能状况良好,肿瘤负荷下降。经MDT讨论,虽然该患者肿瘤生物学及全身状况明显改善,但肿瘤与血管关系仍密切接触,改变不明显,目前不是最佳手术时机,建议再次化疗4个疗程后再评估。
中科大附一院胰腺肿瘤MDT团队
欢迎各位同道指导交流学习
*所有材料及病例、图片和讨论相关内容均为学术交流内部使用。
朱成林/文,黄强/审核,谢放/版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