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黄疸也叫“胆红素脑病”由于胆红素沉积在基底神经节、脑干神经核而引起的脑损害。胆红素能紧紧地结合在血清白蛋白上,不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只要白蛋白上有胆红素结合位点就不会引起核黄疸.血清胆红素显著升高,血清白蛋白浓度低或血清中有与胆红素竞争白蛋白结合位点的物质,某些药物包括磺胺药,头孢菌素和阿司匹林,均可增加核黄疸的危险性.早产儿由于血清白蛋白浓度低而处于核黄疸的危险之中.在饥饿,败血症,呼吸窘迫或代谢性酸中毒的新生儿血清中,竞争性分子可能升高,这些情况使处于任何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新生儿有增加发生核黄疸的危险性症状和诊断。
足月儿早期症状为嗜睡,进奶差伴呕吐,接着可发生角弓反张,眼球凝视,惊厥和死亡。在早产儿中,核黄疸可能并不表现可认识的临床体征.核黄疸可导致以后儿童期的智能发育迟缓,手足徐动型大脑瘫痪,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和眼球向上凝视的麻痹,尚不明确减轻胆红素脑病的程度是否能减轻神经系统的损害(如感知-运动障碍和学习困难)。没有一种可靠的实验能确定某一新生儿发生核黄疸的危险,确诊是通过尸体解剖。典型表现分期表现持续时间警告期反应低下,肌张力下降,吸吮力弱0.5-1.5d痉挛期肌张力增高,发热、抽搐,呼吸不规则0.5-1.5d恢复期听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抽搐减少2w后遗症期听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手足徐动,牙釉质发育不良,智力落后。
黄疸的主要表现症状是肌张力过低或高,嗜睡、拒奶、强直、角弓反张、惊厥等,严重的还会产生智力低下、手足徐动、听力障碍、抽搐等症状。黄疸病多采用提早预防为主,如果患儿产生黄疸病比较严重,则治疗效果欠佳,后果很严重。所以如果新生儿发现医院诊治才好。
核黄疸以前是引起小儿脑瘫的重要原因,现在由于医学的发展以及预防做的好,现在由于核黄疸引起小儿脑瘫的比重越来越少了。但是核黄疸也是我们要注意的,小儿核黄疸是一种严重的神经性疾病,多数可能会留后遗症。康复治疗的时间必须在新生儿时期,如果治疗3个月后小儿的肌张力、姿势等没有异常,则说明患儿的核黄疸预防比较好。
做好产前检查,尽量预防早产和难产,临产前不滥用维生素K及磺胺类等药物。对新生儿、特别是未成熟儿不宜常规使用维生素K、磺胺类、苯甲酸钠、咖啡因及水杨酸等药物。预防感染不宜用氯霉素、新生霉素及磺胺异恶唑。为了防止核黄疸的发生,对生后4~10天内新生儿必须密切观察黄疸的进展,随时检测血胆红素浓度。可每天将初生的婴儿放在窗前自然光线下密切观察黄疸,用手按压额头、胸部及手脚心,按压1~2秒钟,然后将手放开,即可观察到皮肤的黄染情况。一旦发现白眼珠发黄、尿布染黄及眼泪发黄,就已是超过生理范围,应立即就医。
这就是小儿核黄疸会导致脑瘫的一些原因,所以预防孩子核黄疸是很重要的,必须在小儿出生后密切的注意检查孩子的胆红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