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写关于黄疸的文章,我都在告诉大家茵栀黄注射液/口服液/颗粒,都不建议给新生儿用,尤其是注射液,已经被国家药监局列为新生儿、婴幼儿(三岁以内)的禁药。
但还是有很多妈妈说:医生都是给开茵栀黄?!不用茵栀黄还能用什么?!
为什么茵栀黄注射液/口服液/颗粒不能给新生儿用?今天菌菌就给大家来扒一扒茵栀黄退黄的真相。
茵栀黄为什么能退黄疸?
茵栀黄颗粒的说明书上写着: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成份表里写着: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苷、金银花提取物。
从药理学角度到底是哪一种成分在起退黄作用?作用机理到底是什么?都没有写。
年,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曾经用转基因小鼠研究茵栀黄的降胆红素原理。他们发现CAR(一种核受体)介导的系列效应可能是茵栀黄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机制。
他们同时还发现,中药茵陈(茵栀黄的主要成分)里有一种成分叫做香豆素,可能是以一种活性成分,对黄疸有某些效果。
但这些都是可能,并没有确切的证据,如今十几年过去了,以现代科技的发展,依然没有确切的证据能证明茵栀黄中到底有什么成分可以治疗黄疸。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认为茵栀之所以能退黄,是增加了宝宝大便的次数,从而有利于胆红素的排出。
或许这也是很多宝宝吃了茵栀黄,拉了几天后,发现黄疸似乎没那么严重了。
事实上,这是很正常的一种表现,因为很多生理性的新生儿黄疸是因为体内胆红素升高导致,而胆红素主要是通过大便排出体外,所以让宝宝多拉几次,确实有助于胆红素排出。
但是,如果是通过促排便退黄的话,这方法多了去了,例如按摩肚子,例如多给宝宝吃奶,对孩子身体的损伤要小很多,为啥一定要吃茵栀黄?
茵栀黄的副作用
年国家药监总局重新发布了修订茵栀黄口服制剂说明书的公告,其中明确强调了口服茵栀后会出现腹泻、呕吐和皮疹等不良反应。
其实在年,国内儿科领域顶尖杂志《中华儿科杂志》发表了一篇由16家医院共同完成的“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该研究声称是茵栀黄口服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研究,对位高胆红素血症的足月宝宝进行了跟踪研究。
这些宝宝被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三种治疗方式:纯光照、光照+茵栀黄、光照+苯巴比妥。
然后得出了两个结果:一是光照+茵栀黄具有较好的疗效,胆红素水平下降率明显超过其他2组。
二是光照+茵栀黄组有25.1%的患儿每天大便次数超过5次,显著高于其他2组。
先来看结果一:光照+茵栀黄的疗效最好,但起主要作用的到底是光照还是茵栀黄,并不清楚。
再来看结果二:明确指出了光照+茵栀黄组的宝宝存在拉肚子的情况。
光照绝对不会让宝宝拉肚子,那么,能让宝宝拉肚子的就只有茵栀黄。
即便是对成人来说,拉肚子多了也会吃不消,更何况是出生不久的宝宝。
或许在某些严重的情况下,当宝宝诊断为重度胆红素血症,有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危险因素又不具备换血条件时,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或许可以牺牲一下胃肠功能。
但大多数情况下,宝宝只是生理性的黄疸或者母乳性黄疸,不需要治疗也能恢复,让宝宝吃茵栀黄就属于过度治疗了。
遇到黄疸到底该怎么办
如果是生理性黄疸,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宝宝多喂奶,让宝宝多排便,白天1.5~2小时喂一次,晚上4~5小时喂一次,一天次数至少要达到10~12次。
还有就是要注意如果奶水少,不要水和葡萄糖水来代替喂奶,这只能增加排尿次数,并不增加排大便次数。因为只有大便才能排出胆红素。
而且新生儿多喝水和葡萄糖水会胀肚子,让吃奶量减少,反而不利于黄疸消退。
如果是病理性黄疸,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交给医生来处理。
我知道初次为人父母,孩子有一点的风吹草动都会让我们慌了手脚,不知所措。但作为孩子唯一的保护者,我们除了要提供给孩子基本的生活条件,更要学会保护孩子的身体健康,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带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