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医院儿科一个新生儿黄疸的患儿出院了,经过医务人员三天的积极治疗,患儿黄疸基本消退,痊愈出院,家属非常高兴,作为一名医生也感到特别欣慰。
回顾诊治那么多新生儿黄疸患儿中,发现很多家属对新生儿黄疸知之甚少,有必要跟大家一起科普一下,希望对广大绥江人民有帮助。
初为父母,迎来新的生命,沉浸在宝宝出生的巨大喜悦中的父母们,突然发现宝宝的脸上、身上开始变得黄黄的,整个人看起来很不健康。为什么会黄疸,正不正常,要不要紧,需不需要治疗,是很多家长的疑问。一部分家长过于紧张,大部分家长又过于盲目。作为一个已经10多年儿科医生,诊治很多很多黄疸的孩子,因为黄疸确实非常常见,有的轻微,只需动态观察不需特殊治疗;有的则很重,甚至需要换血治疗。医生治疗黄疸不是因为皮肤黄影响美观,而是担心胆红素进入大脑引起胆红素脑病,影响智力。遗憾的是,在经济和医学相对发达的今天,每年还是会遇到几例甚至十余例胆红素脑病的孩子,让人叹息,原因多半是家属和医生对黄疸不够重视。希望看完这篇文章后,能让“小黄人”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
首先,非每个宝宝都会出黄疸
不是每个孩子出生后都会出现黄疸的。大约有50-60%的足月新生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大约80%以上的早产儿会出现新生儿黄疸。
出黄疸的宝宝是因生理发育不完全成熟 新生儿黄疸主要和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有关:胆红素生成较多、转运能力不足、肝功能发育欠完善、排泄胆红素能力欠完善,即新生儿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能力较弱,在处于饥饿、缺氧、胎粪排出延迟、脱水及酸中毒的时候容易使黄疸加重。
黄疸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不属于疾病,属于新生儿时期的一种特殊状态,对孩子健康没有影响。一般2~3天出现,4~7天达高峰,程度轻,呈亮黄色,足月儿2周内消失,早产儿可延迟到生后2~4周内消失,宝宝一般吃喝拉撒情况都好,生理性黄疸动态观察即可。病理性黄疸属于疾病状态,如果血中胆红素特别高,发生核黄疸,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肌张力和运动能力。即核黄疸会留有后遗症。故病理性黄疸要积极治疗。生理性黄疸不用怕,病理性黄疸别忽视病理性黄疸有下列几种情况:
1、生后24内出现的黄疸,如果母亲是O型血、父亲是A型,B型或AB型血;或母亲是Rh阴性血、而宝宝是RH阳性血的尤其要 如果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引起的黄疸中药洗浴及口服一些中药,可能诱发溶血导致黄疸进行性加重。所以务必不能擅自用药。
那治疗黄疸口服药物有哪些 口服药物治疗一般包括一些肝酶诱导剂,促进胆红素的转化,多具有一些短期副作用,停药后多可消失。也会用到一些益生菌,例如妈咪爱、金双歧等。另外我们常听说的茵栀黄口服液,但一来因为茵栀黄副作用中会出现腹泻症状,二来会导致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患儿出现溶血,所以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要自行用药。
蓝光治疗安全可靠 目前治疗最安全有效可靠就是蓝光治疗。-nm蓝光治疗黄疸相对比较安全可靠,一般持续时间1-4天不等。虽说蓝光治疗可能引起发热、皮疹、腹泻、核黄素缺乏、青铜症等并发症,但在监测下的光疗是很安全的。所以在治疗中应注意保护眼睛,以免视网膜受损,光疗时非显性失水增多,核黄素破坏加快,注意补充水分及核黄素。当患儿需要蓝光治疗,听从医生进行规范的治疗,大部分黄疸的预后都不错,但如果不重视导致了胆红素脑病就非常可惜了。
母乳性黄疸
很多家属问到黄疸是不是母乳引起的呢,这里跟大家普及一下母乳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中约1%为母乳性黄疸,表现为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孩子一般情况良好,需排除引起黄疸的其他病理因素。主要是因为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多而引起。多于生后3-8天出现,1-3周达高峰,6-12周消退,若停母乳后3-5天黄疸明显减轻或消退有助于诊断。如果考虑为母乳性黄疸,可以停母乳48-72小时,待黄疸消退一些后,可以继续喂母乳。但由于母乳对于新生儿是比较重要的,一般轻中度黄疸,不建议停母乳,必须咨询专业医生后再考虑停止母乳。
最后,黄疸病不可怕,只要重视黄疸,了解黄疸,及时、规范治疗黄疸,胆红素脑病必定不存在。
作者:陈广明,副主任医师,医院儿科专家,东西部对口帮扶医院,现就职医院内三科,有需要联系电话_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