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黄疸 > 黄疸检查 > 她是中科院唯一女院士拒绝参加开国大典,

她是中科院唯一女院士拒绝参加开国大典,

发布时间:2017-12-31 13:42:43   点击数:

作者:溪水旁来源:墒道(shangdao)

她,是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院士,收到“开国大典邀请函”,却拒绝参加。

周恩来问她要不要入党,被她真诚地回绝。

因她一己之力,中国婴儿死亡率、产妇死亡率降低了3-5倍。年,她被评为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她,就是林巧稚!

在网络上曾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人民币上印一位女性,应该印谁?”网友们众说纷纭,然而有一个答案却得到了高票赞同,那就是“林巧稚”。

林巧稚是谁?林巧稚有何伟大之处?为什么我们很少听到这个名字?

本文将为您逐一揭晓,让您通过5分钟的阅读,了解她传奇的一生。

信仰,使她一生践行“爱人如己”

(PS:可能还没有认识基督信仰的人们,很难理解基督信仰对人生命深刻而深远的影响。所以,如果您是非基督徒,关于林巧稚早年的这部分经历,可以快速略过。但是,为了人物故事的完整性,我不能把它删掉,请谅解!)

年12月23日,林巧稚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徒家庭。她是家中的第3个女儿。林家信奉基督教,林巧稚的父亲将这个美丽灵秀的女儿视为上帝的礼物,因此,给她取名为“林巧稚”,意思为灵巧而又天真。

林巧稚5岁时,母亲因患子宫癌病故。林巧稚永远不能忘记母亲去世时,那极端痛苦的一幕,她朦胧地意识到,做女人是多么不易。

父亲对她疼爱有加,送她进入英国传教士所办的幼儿园读书。

林巧稚10岁时进入由牧师创办的新式学堂——厦门女子学校读书。林巧稚在厦门女子学校学习了10年,期间她成为了一名虔诚的基督徒,笃信基督教中“爱人如己”的信条,并用自己的一生加以践行。

林巧稚在高中期间,曾经多次跟随自己的老师,去拜访教会中的信徒家庭。老师卡琳小姐是一位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对所有的信徒都平等对待,不因贫富而区别看待任何人。

卡琳小姐的博学多识、谦卑柔和,对林巧稚的心灵产生了重大影响。年轻的林巧稚立志也要奉献自己,去彰显主耶稣的荣光。

初心开启传奇一生

(PS:精彩从这里开始)

年,林巧稚从厦门女子师范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但她的初心是:进一步深造,成为一名医生,在传福音拯救人灵魂的同时医病救人,以解除病人肉体上的痛苦。

年7月下旬,在家人和卡琳的支持下,林巧稚和女伴余琼英来到上海,参加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考试。

在考英语时,由于天气酷热难耐,余琼英中暑晕倒在考场,林立即中断考试,与另一女生将余琼英迅速抬到阴凉处,仅用十来分钟,便迅速地处理完了这起突发事件。然而,回到考场,考试时间已过。

那一年,在名全国各地的优秀考生中,只录取25名,再加上她的试卷没答完,她对考试结果不抱任何希望。然而,万万没想到一个月后,她惊喜地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因为,考官发现她具备优秀医生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

第一,会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对在协和学习至关重要。

第二,处理突发事件沉着果断有序,这是当医生不可缺少的。

第三,她的各科总成绩并不低。

同时,在考场之外,主考官被她沉着冷静的舍己精神所感动,破格录取她入学。

为了给病人最好的医术,她苦学了8年

协和医学院规定学生在预科期间,要完成4大类课程。语言学习:中文学时、英文学时。第二外语:须从法语或德语中选修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数学96学时、生物学时、物理学时、化学学时。

可是,林巧稚在厦门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那里没有开设物理、化学课。而这两门课程,在协和医学院的3年预科中所占学分最多。

开学伊始,老师就告诉学生,学习跟不上、考试不合格的人,学校主张尽早去别的学校就读,免得浪费时间,越往后会越吃力。

在协和医学院,75分的考试成绩才算及格。一门主课不及格者,留级;两门主课不及格者,就得离开这里另找出路。

但林巧稚是个认准目标就不回头的人。学生宿舍每晚10点半拉闸熄灯,但过了12点就会重新合上电闸。摸清这个规律后,她总是10点半上床休息,过了12点再起来学习。期末考试成绩公布的时候,林巧稚门门优秀,生物还考了全班第一。

凭着苦学和聪慧,林巧稚在8年的学习和残酷的淘汰竞争中,学习成绩一直高居榜首,并获得协和医学院最高荣誉的“文海”奖学金(在此之前,从未有女生获过该奖学金)。

9年,林巧稚从协和医学院毕业,8年前入学时的5个女生,只有3人坚持到了最后。

没有孩子的“万婴之母”

毕业后,医院的聘书,聘书中这样写道:

“兹聘请林巧稚女士,医院妇产科助理住院医师……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

在老协和,如果女大夫选择内、外、妇产科这样的大科,是不允许结婚的,如要结婚,必须先辞职。老协和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只能选其一。

林巧稚接下了这张光荣的聘书。她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0,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

每一个由她亲手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有她秀丽的英文签名:“LinQiaozhi’sBaby”(林巧稚的孩子)。傅作义的小儿子,冰心和吴文藻的三个孩子,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子女梁从诫、梁再冰,都是由林巧稚引领到人世间。

林巧稚说过:“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将一件件善事,做在一个个不起眼的人身上

北平沦陷的一个雨夜,有一个产妇因胎儿横位难产。

林巧稚顾不得自己被淋的浑身湿透,麻利的做着准备工作,撤去草木灰袋,铺上干净被单,轻缓而坚定地一下下正着胎位,一次次地倾听胎心音跳动,嘴里小声地安慰着产妇。终于胎儿的头进入了产道,诞下一个男孩,母子平安!

林巧稚看着这个一贫如洗的家,默默地打开出诊包在炕头放下几张钞票,对女人的丈夫说:“她太辛苦了,给她补补身子。”

挂牌行医,拒绝回到老家避难

年,日军侵华期间,医院被迫关闭,一些医生都离开了。林巧稚却拒绝回到老家避难,她要留在北平为那些患病的妇女看病。

她在北平东堂子胡同10号开设了妇科门诊。前来看病的妇女络绎不绝,林巧稚都一视同仁。

无论是穿金戴银,还是衣衫槛楼,林巧稚都谦和温柔地为她们排忧解难。穷人如果掏不起医药费,林巧稚就自己掏钱给她们付医药费。

有时候,为了方便那些农村的贫苦妇女,林巧稚甚至骑着毛驴到乡村去,亲自为她们登门诊治。

为了守护病人,放弃比金条还贵的机票

年,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北平城防总司令傅作义的夫人,给林巧稚送来一张傅将军亲笔签名的机票,可以搭乘任何一次航班去任何一个城市,傅太太特别说:“这是多少人用金条换不来的。”

林巧稚谢绝了傅作义太太的好意——她要在医院守着她的病人。她性格单纯倔强,对政治毫无兴趣,她心中只有治病救人的使命。

不参加开国大典,只愿做一辈子值班医生

新中国解放时,林巧稚收到了开国大典的邀请函,但她没有去。

她跟身边的同事说:“我是个医生,去做什么呢?我的病人更需要我,我需要守护在她们身旁。”

似乎只有妇产科的工作,才是她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的真实通道。

她自谦道:“我愿为上帝做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周恩来问她对入党的看法

年以后,(由于种种压力,你们懂的)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共产党。

周恩来当时问林巧稚对入党的看法如何?

林巧稚是这么回应周恩来的:“一个诚实的人不能欺骗组织,也不能欺骗自己。我是基督徒,入党恐怕不便。”

周恩来宽慰她:“不必介意这个问题,在党外一样可以工作。”

拒绝手术上的“X跃进”

年,“X跃进”的时候,医院简化掉了很多东西,领导曾提出也要改进手术的洗手方法。他们说洗个手洗那么久、那么多遍,慢吞吞的,怎么“X跃进”呀?大家不敢吭声。

这洗手方法是一百多年来总结出来的经验,曾有人做过试验,少洗一次或少洗几分钟,手上的细菌就要比正规的洗手法多出许多,就增加了手术感染的机会。这样的“X跃进”是拿病人的生命做代价的,洗手图简单,病人却要担风险。但大家不敢说,生怕自己不够革命。

林巧稚站出来说话了。医院党委书记问:“如果是给你做手术,你要我们洗三遍手还是洗一遍?一次洗五分钟,还是洗三分钟?”

医院书记一看她的架势就头疼,协和刚被接管时,也是这个老太太最不买军管会的账。但是,他知道她是以自己的人格作支撑的,所以强硬,只能无言以对。

给江青看病:我是大夫,以事实说话,不预测未来

有一次,上面来电话通知林巧稚,到北戴河给中央领导看病。林巧稚说:“医院来看,我去北戴河怎么做检查?”医院书记知道肯定不是一般的领导,也不会是什么毛病,就跟林巧稚说的,医院来的,他们只是要医生去服务服务而已。

以前也叫过其他人,别人都是一叫就走,无上光荣的样子,只有这林巧稚不买账。

出于医者无类的天职,林巧稚最终还是去了。但医院书记不放心,也亲自去了北戴河。到了北戴河,问清领导住的别墅号,医院书记已猜出要服务的人可能是江青。

虽然,天气酷热,但想到要见江青,医院书记的心也不免一阵阵发凉。听说此人喜怒无常,常拿工作人员出气,她如果也拿林巧稚出气,恐怕是会碰钉子的。因为,在林巧稚眼里,病人就是病人,没有贵贱之分。

据报道,他们在会客室里等了将近两个小时。医院书记坐立不安,汗流浃背;林巧稚倒是安之若素,她甚至拿出医学杂志来读。好不容易等来了江青,她一进门就笑嘻嘻地跟林巧稚打招呼:“啊,林大夫,您来啦!”原来她们认识,江青以前找林巧稚看过病。

林巧稚神态安详地说:“我来一会儿了。”医院书记松了一口气。林巧稚的涵养让他佩服,她没让江青难堪,也没低三下四。寒暄了几句,林巧稚问江青有什么不舒服。

江青说:“也没什么,就是觉得身体不对劲”。她让林巧稚给她摸摸,身上是不是长东西了。林巧稚跟她到卧室里检查下身,一会儿出来,说:“没事的,您的精神要放松,多运动,少忧虑。”

江青问:“您是说我没病?”她的口气阴阳怪气的,让人感到来者不善。

林巧稚泰然道:“是的,您是精神太紧张了。”

“我有什么好紧张的?”江青没好气地说,“您能保证我没病?”

医院书记的心提了起来,谁敢保证主席夫人没病啊!他怕林巧稚惹不起,又担心江青的态度会让林巧稚生气。她要不高兴了,也是惹不起的啊。他急得站了起来,朝林巧稚使眼色。

林巧稚没事一样,边走到水池洗手,边扭头说:“我是大夫,我以事实说话,我不预测未来。”

江青嘴巴张了张,找不到话来说林巧稚,只好说:“你们可以走了。”医院书记赶紧帮林巧稚拿了出诊箱拔腿就往外走。

林巧稚还跟江青告辞了一下。只听江青尖着嗓音说:“您怎么还用美国人的药箱啊?”林巧稚说:“扔了可惜。”然后走了。

只看病,不看人

有时候,护士会提醒她,待诊室里有早已约定等候的特殊病人(这些特殊病人,往往是某位要员的太太,某外国使领馆的夫人);林巧稚总是头也不回地说:“病情重才是真正的特殊。”

有一天,林巧稚的诊室进来了两位候诊的妇人。她们都穿着朴素的灰布列宁服,挂的却是专家号。

“以后别挂这种号了,这要多花许多钱。我也看普通门诊,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多等一会儿。”林巧稚对她们说。(专家号要比普通号贵10倍)

中年女人很客气地点头应道:“好的。”这时,林巧稚开始问诊。

送走了病人,有人问林巧稚:“您知道刚才找您看病的是谁吗?”林巧稚不在意地摇了摇头,“每天看过的病人太多,我从不关心来历,更记不住她们的姓名。”

“她是周恩来总理的夫人!”,别人告诉她。

“是吗?总理夫人?”,林巧稚拿过病历一看——邓颖超。

朱德夫人康克清在一篇回忆林巧稚的文章中写道:林巧稚看病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论病人是高级干部还是贫苦农民,她都同样认真,同样负责。她是看病,不是看人。

致荣辱于度外,救婴儿于水火

年3月,林巧稚收到了一封信。来信人名叫焦海棠,是一名生活在内蒙古包头市的女工。她已经怀过4个孩子,除了头胎小产外,其他3个孩子都是出生后全身发黄而夭折。现在,她又怀上了第五个孩子。

渴望着做母亲的她,在担忧和期盼中给林巧稚写信求救。

从焦海棠来信述说的症状不难判断,她的孩子患的是新生儿黄疸,又叫新生儿溶血病,这是母子之间因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疾病。

当时,新生儿黄疸在国内尚无存活的先例,国际上也罕有完全治愈的记载。

林巧稚毅然接收了这个孕妇。

要知道,作为一位声名卓著的医生,即使治好了这样的顽症,也不过是增加了一个成功的病例,而一旦失败,却有可能招致无法预想的后果。

但是,林巧稚做不到背过脸去听之任之。一连几天,林巧稚下班后就钻进图书馆,她查遍世界各国的最新医学期刊,仔细搜寻着新生儿溶血病的点滴资料信息。

但是,关于这种病例的资料少之又少。国外的期刊偶有治疗相同病例的报告,只说是通过婴儿脐带换血的方法。

可是,这样大的手术究竟应该怎样做?具体的解剖位置在哪里?如何确定手术的切口?诸多重大的细节问题没有任何文献和先例可循。林巧稚决定和儿科的专家分头着手试验和准备。

林巧稚组织了好几次会诊,把妇产科、儿科、病理科、血液科、外科专家的意见汇集在一起,制订出了一套详细的,对新生儿进行全身换血的方案。终于让患儿获得重生。

为了感谢林巧稚和其他医生的“救命之恩”,产妇给这个孩子取名“协和”。

治学:严字当头,精字当先

在北京医院的医生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林巧稚故事:

一次考试中,林巧稚要求每个学生完成10例初产妇分娩全过程的观察,并用英文写出完整的产程报告,以此来评定他们的临床能力。大家丝毫不敢松懈,都仔细观察病人、认真思索后写下了自己认为满意的病历。

然而,结果却出乎大家的意料,仅有一份病历被评为“优”,其它均为“不及格”。学生们左思右想不得其解,硬着头皮向林教授请教。林巧稚严肃地说:“你们的记录没有错误,但却不完整,漏掉了非常重要的东西。”

“漏掉了重要东西?那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们又仔细查看自己的病历,觉得记录已经挺全面了呀,实在是想不出漏掉了什么,又不敢多问,于是偷偷地去看那份优秀病历,结果发现,各项记录都没有区别,只是病历里多了这么一句话:“产妇的额头有豆大的汗珠……”

“你们不要以为这句话无关紧要,”林巧稚看出了他们的不以为意,严肃地说,“只有注意到了这些细节,才会懂得怎样去观察产妇。在产妇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个体的、种种预料不到的变化。”

林巧稚注意在细节处要求学生,所有的检查、治疗都不过是方法和过程,它指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对病人的关爱和呵护。

严字当头,精字当先,致荣辱于度外的治学精神,使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她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在黑夜中继续前行

X革开始后,医院“收归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开始了。外国人创办,基督教,资产阶级,这些标签使医院成为了一个现成的靶子。

林巧稚在社会上影响力巨大,被划为“重点改造对象”、“反动学术权威”,被革除了医生的职务,被发配到病房做护工,只能为病人打针、送药、清洗便盆、倒痰盂……

即使如此,林巧稚依然积极乐观,怀着基督的爱去精心照料病人。

最难熬的那段岁月,她甚至不能从事医护行业,而是被派去打扫厕所。这对一个医生而言,无疑是一种侮辱和折磨。但是,林巧稚依然认真地将厕所里的每一块儿瓷砖,都擦的洁白发亮。

我愿打开窗子看看祖国

由于她曾去美国留学,所以,有人怂恿她多多揭发美帝国主义的罪恶,可是林巧稚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美国人办医学院帮我们培养人才,我的医术就是人家教的……”

“如此不识时务,这还了得?”,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决定亲自上阵。

吴晗亲自帮林巧稚写了一份思想报告,要求林巧稚在医院的大会上念。可是林巧稚并没有按吴晗的意思去做,她没有念吴晗给的稿子。

在大会上,林巧稚深情回忆了多年以来在医院的经历。她说:“愿意打开协和的窗子看祖国”。

台下的许多医护人员心酸落泪。

他们这些医护人员,尤其是女性,舍弃了个人的家庭幸福,投入到医疗事业几十年,本以为可以只想着悬壶济世,没想到也被政治的浪潮波及。

为“黑帮公主”治病

X革时期的冬天特别冷。彭真之女傅彦在农村劳动时得了“血崩症”,林巧稚没有丝毫犹豫,风口浪尖上把傅彦接到了自己家里。

经过详细检查,这位人民口中的“黑帮公主”,被确诊为“内分泌紊乱引起的子宫功能性出血”,林巧稚坚持保守治疗,为傅彦保住了子宫。

造反派批判她阶级立场有问题,林巧稚的回答坚定而有力:“我是一个大夫,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这不是后门,是正门

在林巧稚弥留之际,邓颖超的秘书赵炜来看她,林巧稚刚从昏迷中清醒过来。

认清来人后,她想起了一件心事。她断断续续地说:“……我从不愿意走后门。但有些事想走邓大姐的……后门,请她关心一下建立……妇产科研究中心……的事情。”说这些话时,她集中起了已经不听指挥的思维神经、语言表达神经。她累得有些透不过气来。

赵炜不由得一阵辛酸,她贴近林巧稚,捧着她的一只手说:“林大夫,这不是‘后门’,这是正门。您放心,我一定代您转达……”

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医院逝世。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尾声

有一种伟大叫平凡,有一种爱心叫坚守。

林巧稚就是这样一位值得人尊重的医生,只看病,不看人。在她的眼中病人没有贵贱,只有差异。对于病人,哪怕只有1%的希望,她都付出%的关爱和努力。对于医学,哪怕只有1%的疏忽,她都0容忍。对于无关紧要的事(比如政治、名利),丝毫不能干扰她作为一名医生职责。

在结尾的时候,笔者不想总结林巧稚有多么伟大,取得了多么非凡的成就,这样会把这篇文章变成“鸡汤”。我想:这也绝不是林巧稚,想让我们从她身上学习的!

面对今天的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对今天医疗的黑暗与腐败,面对今天医学圈的追名逐利,笔者真心希望上帝眷顾我们,让今天这个时代能多几个“林巧稚”。愿所有医务人员都能:不分贵贱的尊重每一个灵魂,不计名利的做好医学,在平凡中坚守自己的初心。(End)

原标题:她是中科院唯一女院士:拒绝参加开国大典,只为做个好医生

推荐阅读:

中科院院士樊嘉:门诊不限号手术敢闯“禁区”

中国科学院年新增院士昨天揭晓,新增院士樊嘉在肝肿瘤领域树起标杆。樊嘉有哪些创新感悟呢?

图片说明:樊嘉 (左一) 与其恩师汤钊猷一起研究病例。(医院供图)

“我就是想来看看樊院长的门诊,您看过,我就放心了!”对于很多肝癌患者来说,见到医院樊嘉医生,就等于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上周四上午,又到樊嘉雷打不动的门诊时,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特需门诊16号诊室,照例又加了十几个号。许多患者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就为了等他一个判断,“放心了”是得到诊断后病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樊嘉,著名肝脏外科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医院院长。从事肝肿瘤外科30多年,他完成了9余例肝肿瘤切除手术以及余例肝移植手术,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主刀世界首例“废弃肝脏”成人—儿童部分肝移植、亚洲首例成人肝心联合移植、亚洲首例机器人辅助活体供肝移植手术、中国首例经典劈裂式肝移植术,首次提出适应我国国情的肝癌肝移植适应症标准“上海复旦标准”,率先在国际上揭示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的关键机制……

尊重病人,医生的角色就是给病人提供帮助

为了能多看几个病人,樊嘉的门诊从不限号,从上午8点到下午1点,常常是连续看六七十位病人,而他总能很迅速地在“开与不开、做与不做”之间,给出最合适的治疗建议。

一些没来得及挂号的患者还会在门诊前往病区的路上拦截他,樊嘉每次都会耐心地帮看片子、问病史。他说,医生的角色就是给病人提供帮助,这正是一个医生的价值所在。“不管面对怎样的患者,我们都不应该漠视或挥手打发。”在樊嘉眼中,是疾病使病人衰弱、痛苦,而尊重病人,是一个医生基本的职业素养。

肝癌被称为“癌中之王”,手术难度大、死亡率高,全球每年肝癌新发约80万人,其中我国约46万人,死亡约42万人,占全球的55%,绝大多数病人发现时已属晚期或失去治疗的机会。

近十年来,肝移植技术在我国不断发展,成为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樊嘉无疑是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老徐在16年前最后一搏,在医院接受了肝移植手术,这也是樊嘉从美国进修回来主刀完成的第一例肝移植手术。如今,63岁的老徐依然健康地活着,他和病友自发成立了肝移植病友会,并成了“中山绿叶志愿者”的一员,而樊嘉对他们的关心也从不间断。

医院第二例肝移植患者是一位女性,她至今还保留着一个红包,那是手术成功后第五年,主刀医生樊嘉送给她的结婚礼物;术后第十年,她生下一个健康的女儿,又一次收到樊嘉送来的祝福与关怀。

由于肝医院,从拿起手术刀的那一刻起,樊嘉就习惯了这样的节奏:夜深人静时走进手术室,天放亮后回家,7点半又准时出现在病区,每周工作时间超过80小时,最忙的时候一天要做20台手术。他说:“选择医生这一职业,就意味着奉献和牺牲,因为病人是等不起的。”

敢闯“禁区”,凭精湛医术挽救无数病人生命

恢复高考后的年,当时20岁的樊嘉开始了学医之路。他生就一双修长灵敏的手,一上手术台就更有悟性,再加上勤奋,因此被老师们一路看好:这将是一个不错的外科医生。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进入医院,开始了肝肿瘤治疗的探索之路。

手术台上,打开的腹腔里,遍布着密密麻麻的血管、网膜等,包裹着肝尾叶的巨大肿瘤张力很大,假包膜比纸还薄,肿瘤则隐藏在四根大血管中。作为一位肝脏外科医生,樊嘉既要毫厘不差地完整取出肿瘤,又不可破损大血管。

他和团队不止一次面对这样的手术“禁区”。可以就此放弃吗?他的回答是:绝不轻言放弃,尽一切所能,想方设法救治病人。

在肝癌手术中,肝脏的门静脉癌栓是一个禁区,手术难度大,风险也大。因为门静脉癌栓可以迅速从门静脉的末梢长到主干,栓塞血管,许多人甚至熬不过三个月。针对这一世界性难题,樊嘉在国际上最早系统阐明门静脉癌栓发病机制,并首创外科综合治疗技术,他的手术刀“扎”进了这一禁区。完成这一类手术,需要医生有高超的手术技术,将癌栓完整取出,同时考虑门静脉癌栓的发病机制,采取术后门静脉肝素冲洗、持续灌注化疗等针对性措施防止再次栓塞。部分患者因此从“不可治”变成“可治”。

一个外科医生,需要面对太多的惊险。他曾经历过近10例肝移植手术,病人在病肝切除后、新肝植入前心跳突然停止,经抢救最终化险为夷。让樊嘉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们坚持为病人做了一个半小时的体内心脏按压,这不是常见的体外心肺复苏,而是医生用手直接在裸露的心脏上按压。当心脏重新搏动的那一刻,樊嘉的喜悦无法用言语表述,又救回一条命!

潜心科研,所有努力都围绕病人进行

“好的医生不能只低头看病,还要潜心研究;医院也不能只做好临床,还要通过科研提升技术水平。”樊嘉一直说,从两位恩师汤钊猷院士和余勤业教授的言传身教中思索和领悟,要成为良医,必须善于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转化应用于临床,这样才能让更多患者受益。

经过十多年攻关,樊嘉和他的团队研究发现了肝癌转移复发的一些新机制,首创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防治新策略。利用该成果构建的肝癌转移复发预测模型,能准确识别转移复发高危人群,指导个体化治疗。

国际上对于肝癌肝移植有一个严格的“米兰标准”,只有单个肿瘤直径不超过5厘米、多发肿瘤数目少于3个且最大直径不超过3厘米的病人,才能进行肝移植手术。但是中国人发现肝癌时,绝大多数已超过5厘米。樊嘉带领团队用五年时间研究了例肝癌移植病例,分析提出肝癌肝移植的“上海复旦标准”:只要肿瘤尺寸不超过9厘米就可以进行肝脏移植。经证实,符合“上海复旦标准”的肝移植病人术后的三年生存率达80%左右,肝移植适应症人群扩大了40%左右。

以往肝癌诊断中,传统的甲胎蛋白(AFP) 检测手段存在一系列弊端。最近,经过三年攻关,樊嘉带领团队在肝癌病人血浆中筛选到由7个miRNA组成的早期肝癌诊断分子标记物。对于小于2厘米的肝癌诊断准确率接近90%,效果优于传统的AFP。小于2厘米的早期肝癌往往可以通过切除、射频消融等方法获得根治,五年生存率高于90%。

“医学充满许多未知,大多数疾病的本质仍未清楚,治疗方法及药物都处于不断探索之中。”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更觉为医之路任重道远。

创新感言

高难度手术靠的仅仅是“大胆”?显然不是。每一次的探索和创新,都建立在对病情的精准把握,以及深厚的理论和经验储备基础上。临床科研的一切努力都必须以病人为中心进行,医学科技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病人。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要瞄准国际高精尖的大科学、大创新。不仅追求弯道超车,更要另辟蹊径。攀高需要云梯,要知道怎么创造云梯。大胆设想、大胆预测,做开创性工作,不满足于跟跑和并跑,要勇于领跑,哪怕在一个小领域。

原标题:仁其心而精其术,一切为了病人

文/李雪林来源:文汇报

赞赏

长按







































国内著名白癜风专家
青海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ishizhile.com/hdjc/1842.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