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学会调理孩子身体)
孩子动不动就生病是一件让大家常头疼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怎么才能让孩子少生病。
1“顺其自然”是最好的育儿法宝
有一天,我带两个孩子打车去亲戚家,司机师傅见我带着孩子,就跟我聊了起来。
原来,他家也是两个孩子:医院的常客,医院,跟上班似的。
后来,他们有了老二。
终于,经过带老大身经百战的磨炼,有了老二后,遇到发烧咳嗽什么的,医院了。
为啥?医院那几招基本都学会了:排队、验血、开药、输液,开的药不外乎头孢、蒲地蓝、肺热咳喘口服液……
实在懒得折腾了。
结果没成想,老二居然养的很瓷实,平时几乎不怎么生病,即便偶尔有些小症状,扛一扛或自己买点药吃,也就好了。
更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自从他们开始这样对待孩子的生病问题后,莫名其妙的,老大的身体也变得越来越好了。
给我讲这个故事时,司机师傅自己都好几次情不自禁笑出声来──
以前小心翼翼地带孩子,孩子却经常生病;现在基本放养不管了,孩子反而越来越好。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对待孩子的态度不一样了。
以前带老大,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食物给最好的,奶粉给最好的,甚至零食也给最好的,生怕孩子不健康。
孩子一有点发烧、咳嗽,就整夜守着,一会儿量一次体温,一会儿量一次体温,一听到孩子咳嗽,心头就一紧,恨不得把这个病换在自己身上。
但有了老二后,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战战兢兢并不能解决问题,泰然处之才会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不知不觉,他们的心变大了,也不那么紧张害怕了。
父母心里绷紧的那根弦放松了,孩子就可以顺其自然地按照他们本身的规律去生长,即便生病,也会顺其自然地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没错,“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育儿法宝。
那么,怎么才能“顺其自然”呢?
且听俺慢慢道来──
2别怕,孩子会长高变聪明
大家知道,孩子是按照一定的节奏和规律生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有的特点。对此,《黄帝内经》里曾有一段专门的论述──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女孩儿到了七岁,男孩儿到了八岁,孩子体内的肾气变得充盛、充实。
充盛、充实后会有什么表现?
第一个表现,就是换牙。
是的,孩子在换牙前,肾气还不够充实,这是一个普遍的生理特点。
虽然不充实,但“肾”还是要发挥它的生理功能──肾藏精,主生长发育。
涉及到孩子,“生长发育”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骨骼,二是牙齿,三是头发。
除此之外,“髓”,也是由肾来决定的。我们知道,肾中藏精,而“精”和“髓”的关系,又非常密切──
肾精充足,流注灌溉于骨骼系统,成为“骨髓”,骨髓滋养骨骼,让孩子长高。
肾精由督脉上行,入注大脑,即是“脑髓”,脑髓滋养大脑,让孩子变聪明。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才能让孩子的骨骼和大脑长得更好呢?
这就不得不涉及到另一个关于“肾”的理论──肾在志为恐。
“恐”就是恐惧、害怕,直接与“肾”相对应。中医认为,过恐容易伤肾。
一般来说,我们带孩子过程中不至于有大的恐惧,但如果我们总是害怕带不好孩子,害怕孩子会生病,害怕孩子生病后治不好,害怕……害怕……
那么,这种害怕、恐惧的负能量就会传递给孩子,从而影响孩子顺其自然的生长发育。
所以,如果我们想让孩子长得高一些,聪明一些,就应当给他创造一个轻松、愉悦、自然而然的成长环境。
在这个环境下,孩子的肾气会自然而然地充实,骨骼和大脑会自然而然地发育,长高、变聪明那都不是事儿。
这么一想,大家还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3吃对,孩子才能长得壮
孩子长不长个、聪明不聪明归肾管,那么,孩子长得壮不壮归谁管呢?归脾胃管。
大家知道,脾和胃是一对关系非常密切的脏腑,其中,胃负责接受、容纳和腐熟食物(消),而脾则负责运化吸收食物中的精华(化)。
无论我们吃的是米、面、肉还是菜,都需要经过脾胃的“消”和“化”之后,才能转化成身体需要的气血和能量。这些气血和能量,是孩子长壮的基础,也是孩子少生病的前提。
脾胃的“消”和“化”非常重要,基本上我们身体后天所需要的能量全部来源于此。
所以古人说:脾胃为后天之本。
上面我们讲的肾是先天之本,肾和脾胃,一个先天,一个后天,共同决定了我们的身体状况。
回到脾胃上来,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多长点肉,变得壮壮的?
很显然,这并不取决于我们给孩子吃多少,而是取决于孩子的脾胃消化吸收了多少。
那么问题来了,哪些食物对孩子来讲更容易消化吸收呢?
如你所知,所有食物中,五谷杂粮是最容易被消化吸收的。
其次,是各种当地、当季的蔬菜。再其次,是一些当地、当季的水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水果多数性味偏凉,如果吃多了,容易损伤孩子脾胃的阳气,从而影响脾胃的消化。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发现孩子的舌苔变得很白,就说明孩子体内已经有寒气存在了,这时最好就先别吃水果了。
最后,是肉类。
俗话说:吃啥补啥。那么,吃肉当真能让孩子长肉么?
不一定啊,还是得看脾胃。
相对来说上,炖的又软又烂的肉,更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容易起到吃肉长肉的效果。
还有,最好不要在晚上吃肉。晚上人体阳气较弱,脾胃运转也较慢,吃了很难消化。
如果一定要吃,可以放在早上,7~9点,此时胃经主令,消化能力最旺。
等到9~11点,脾经开始主令,刚好用来吸收转化,刚刚好。
此外,吃肉的频率和数量也很重要:一两周一次,或一月一次,一次两三口,是比较符合孩子脾胃之气本就不足的状况的。
总之,“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是最符合孩子脾胃特性的理论总结。
孩子脾胃消化吸收好了,吃得又对,还愁长不壮、容易生病么?
4穿对,孩子才能不生病
“先天之本”肾和“后天之本”脾胃共同奠定了孩子长高、长壮、少生病的身体基础。
但是,还不够。还需要注意第三个问题,那就是:防寒、避风,保护好孩子的肺。
处理好肾的问题,可以让孩子远离恐惧,快乐成长。
处理好脾胃的问题,可以让孩子不积食,身体更壮。
而防寒、避风,处理好肺的问题,才能让孩子少感冒、少咳嗽、少生病。
关于“肺”的问题,相对就简单了。
只要我们打好肾和脾胃这两个基础,基本上,孩子就已经拥有了强大的防御系统,一般不会感冒咳嗽生病。
即便偶尔感冒咳嗽,也很快能好。
如果前两个基础没打好也没关系:一方面,从现在开始积极做出改变;另一方面,注意防寒、避风,就可以了。
要想防寒、避风,最重要的是要穿对衣服。
摸摸孩子的手脚,如果偏凉,说明穿少了。
再摸摸孩子的后背,如果出汗,说明穿多了。
大体上,孩子手脚温暖,后背干爽,说明穿得刚刚好。
总之,穿对衣服,并适时地避开外界的风寒之气,以及暑、湿、燥、火和各种传染性邪气,孩子自然就很少感冒咳嗽生病了。
8种预防宝宝生病的按摩方法(文章转载自:成家妈妈)
宝宝冬天总是爱感冒怎么办,下面我就为新手妈妈们带来8种预防宝宝不生病的按摩方法,一起学习下吧。
一、胃口不好给宝宝捏捏背一、胃口不好给宝宝捏捏背
人体背部的正中为督脉,督脉两侧为足太阳膀胱经,这两条经脉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
捏脊疗法就是通过疏通这两条经脉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扶正祛邪的目的,临床上也常用来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呕吐、便秘、咳喘等症。
①按摩方法
让宝宝俯卧或侧卧床上,背部保持平正,肌肉放松;家长站在宝宝身体一侧,双手食指半屈,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
用食指中节靠近拇指侧面的地方抵住宝宝椎骨,双手大拇指与向上捏起宝宝背部正中脊椎两侧的皮肤交替自下向上捻动,一直推到颈后与肩平的大椎穴,一次捏五六遍。每天捏一次,7-10天为一个疗程。
在捏背脊的过程中,还可适当用力拎起孩子的肌肤,称为“提法”,每捏3-5次提一下,可增加对相应穴位的刺激量。提和捏的力度应以孩子皮肤微红为宜,不可过度。
②注意事项
此法适用于半岁至六七岁左右的婴幼儿,因为年龄过小的宝宝皮肤娇嫩,力度掌握不好易损皮肤,而年龄太大的孩子则背肌厚,提捏难到位,疗效不佳。
一般在早上起床前或晚上临睡前进行效果较好,或是在饭后两小时后再进行,每次捏的时间不宜长,3-5分钟即可。
室内温度要适中,捏脊者要先修整指甲,且手要够暖,手法要轻快,用力和速度要均匀。
背脊皮肤有破损,或者患有疖肿、皮肤病及高烧时要暂停,有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的小儿不宜。
二、6分钟按摩宝宝不磨牙家长还可以把手心搓热后,放到宝宝的肚脐处轻轻按摩,顺时针、逆时针各转2-3分钟,一天两次。按摩可以刺激宝宝的肠道蠕动,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三、火气大,用ILOVEYOU按摩法用手指在宝宝腹上,依次画“I”、“L”以及倒“U”字。重复按摩的同时说“ILoveYou”,宝宝会很喜欢的。
四、便秘按摩法婴儿通常一天排便2-4次。但吃奶的孩子经常出现周期性的便秘,父母们没事就可以多帮宝宝做做按摩,缓解便秘。
按摩手法:让小孩4个小手指并拢,得到从食指到小指的宽度(厘米)数为一个测量单位,再确定按摩点。
肚脐左右各一个测量单位,每边再加0.5厘米;左右手外侧从腕关节弯曲处中部顺着朝胳膊肘的方向向上一个测量单位;左右脚内侧寻找突出的踝骨,向上一个测量单位。
每天1次,或饭前30分钟,或饭后1小时,用食指或中指顺时针按摩每对按摩点20秒,一般2-3周后就会见效。
五、腹泻按摩法儿童的腹泻需要辨证对待,水样大便,黄臭的大便需清肠;“拉稀”达一周需要止泻。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按摩孩子食指靠近大拇指的那一侧。按从虎口到指尖的顺序;用大拇指按摩孩子食指靠近大拇指的那一侧。相反,按从指尖到虎口的顺序。
六、消化不良按摩手法摸腹,顺时针抚摸腹部;揉按大鱼际。用你大拇指的罗纹面揉孩子大鱼际(即大拇指的根部)。给宝宝按摩不仅增进宝宝和父母的感情,还有利于宝宝的健康。
有空了,给宝宝揉揉捏捏,不仅能治疗宝宝腹泻,上火,胃口不好等小毛病,按摩还能帮助宝宝睡眠,减少烦躁情
七、咳嗽风寒按摩法风热咳嗽
宝贝往往出现面红耳赤、口唇干红、咳嗽频繁、咳声尖锐、鼻流黄涕、发热有汗、舌质红、舌苔黄腻等种种表现。
按摩要点:清热解表、疏风散热、止咳化痰。
按摩方法:直推天门穴24次;从两眉中间至前发际部位,成一条直线;逆运太阳穴(逆时针揉太阳穴,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眼外角中间向后的洼陷中)20次;揉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左右俞线上)50次。
风寒咳嗽
宝贝有明显着凉病史,表现出面色发白、寒战怕冷无汗、阵阵咳嗽、咳声重浊及痰涎清稀。白色泡沫痰可使鼻堵不通气,伴有流清水鼻涕;有的宝贝还会出现发热、口唇淡红、舌苔白。
按摩要点:疏风散寒、开腠发汗、宣肺降气,化痰止咳。
按摩方法:推坎宫50次(面部两条眉毛之上,自眉头至眉梢成一条直线);推天门20次;推檀中胸部两个乳头的连线之中20-50次。
阴虚燥咳
多见于平素体弱多病或没有及时治疗的宝贝。往往咳嗽时间较长,经久不愈,咳嗽声音低微、气短息弱、精神倦怠喜卧、口唇淡白,手足心热。
按摩要点:补气养肺,敛肺止咳、补肾纳气、固本培元、增加体质。
按摩方法:揉肺俞(食指第一指节横纹)30-50次;推脾土50次;顺运内八卦(顺时针揉内八卦穴,内八卦穴在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
痰湿内阻
多见病久未愈的宝贝,或喜食肥甘厚味的肥胖宝贝。他们往往咳嗽频作,痰涎较多、喉中痰鸣,痰液清稀或吐泡沫样痰,伴舌质淡、舌苔白腻、食欲不振等不适。
按摩要点:健脾化湿、宣肺止咳、益脾健运,化痰止咳。
按摩方法:推四横纹3-5遍(掌面食、中、无名、小指节横纹);揉足三里次(膝关节髌骨下,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
八、过敏性鼻炎按摩方法患儿坐位或仰卧,家长以拇指推擦印堂穴1分钟;以指按揉迎香穴1-3分钟;以中指指腹在鼻两侧快速搓擦1-3分钟,使局部产生灼热感为度;掐揉双侧合谷人各1分钟。
延伸阅读:
医院啦,你娃这些“生病”现象是正常滴
(文章转载自:妈妈儿推学堂)
宝宝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成了家里的重点呵护对象,稍稍有点小状况家长们就急的团团转了。但是,宝宝的某些“异常”并不是因为疾病,爸爸妈妈们不要太过担心啦~
为什么我家宝宝出生后3天体重减轻了,是不是营养不良发育跟不上了啊?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出生后的几天至一周内,体重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会下降,别担心,这是“新生儿暂时性体重下降”,也叫做“生理性体重下降”。
立即进食,或者因为宝宝吸吮能力弱,进食量少,再加上胎粪的排出,尿液、汗液的分泌,由呼吸和皮肤排出的肉眼看不到的水分流失失,所以新生宝宝出生后几天体重会有所降低是正常的,爸爸妈妈们不用担心,基本上过几天体重会迅速增生。
如果下降体重超过10%或者至第10天还未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时,则为病理状态,这是家医院请专业的医师检查分析其原因。
为什么我家宝宝皮肤黄黄的,是生病了吗?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新生宝宝会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黄疸最明显,但是5~7天就可以消退,但一般不超过2周;而早产的宝宝最长可延长到3~4周消退。
这是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特点,不需要治疗所以爸爸妈妈不需要担心。但是,如果宝宝的情况不符合以上特点,爸爸妈妈们要注意了,医院鉴别是否是病理性黄疸。
宝宝口腔上腭的小白点是牙齿吗?
在宝宝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会出现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即俗称的“马牙”,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主要是由于上皮细胞堆积或粘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几周后回自然消退,家长们千万不可用牙签挑破,会发生感染哦。
但少数初生婴儿在下切牙或其他部位有早熟牙,即医学上所称的新生儿齿或诞生牙,这种早熟牙多数活动易脱落而致吸入呼吸道,因此,需要拔除。
宝宝出生一周长乳房了,这是怎么回事啊?
刚刚出生的宝宝在出生后1个礼拜的时候都会有双侧乳腺肿胀的现象,有的会像鸽子蛋一样大,也有的像蚕豆大小,还有的孩子会分泌出乳汁,爸爸妈妈们觉得很奇怪,也很着急,认为是宝宝出现了问题。其实不必担心,宝宝没有生病。
由于宝宝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胎儿体内就会有着一些来自母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和生乳素,在宝宝出生以后,来自母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不再提供,就会造成生乳素的作用得到释放,从而刺激乳腺增生,就有了这样的现象,基本上过3个礼拜就会好了,不用去看医生。
为什么宝宝总是打嗝?
有的宝宝出生后的几个月内会有较频繁的打嗝,爸爸妈妈总担心是不是喂养不当。其实这是由于宝宝横膈膜还未发育成熟,到了3~4个月的时候,宝宝打嗝自然就会减少了。
此外,有时打嗝是由于宝宝过于兴奋,有时则是由于刚喂过奶。若家中的宝宝持续地打嗝一段时间,可以喂宝宝喝一些温开水,以止住打嗝。
宝宝打喷嚏是不是感冒了?
新生宝宝偶尔打喷嚏并不是感冒的现象,因为新生儿鼻腔血液的运行较旺盛,鼻腔小且短,若有外界的微小物质如棉絮、绒毛或尘埃等进入便会刺激鼻黏膜引起打喷嚏,这也可以说是宝宝自行清理鼻腔的一种方式。
突然遇到冷空气也会打喷嚏,除非宝宝已经流鼻水了需要多加观察防范,爸爸妈妈们可以不用担心,也不要随便让宝宝服用感冒药。
为什么宝宝总是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是不是喉咙有问题?
有的新生儿,出生后喘气不大正常,呼噜呼噜的。仔细倾听,宝宝吸气时,喉中伴有笛音那样的高调音,呼气时就听不见了;宝宝哭闹、急着吃奶时,高调音明显,睡着后就减轻了。
这就是新生儿宝宝正常的喉鸣,也称喉喘鸣。新生儿喉鸣,在刚生下来时还不明显,生后数周变得越发明显。
这主要是新生儿喉软骨发育还不够完善,喉软骨软化造成的,一般在6月龄到周岁期间自行消失。新手妈妈往往以为这是宝宝喉咙有痰,有的甚至猜测是否得了气管炎、肺炎。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赞赏